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探访绵竹市清平乡群众感受他们的龙年春节本报

四川日报 2012-01-21 19:38 大字

本报记者探访绵竹市清平乡群众,感受他们的龙年春节——

□本报记者 陈云华张红霞 冉倩婷

小雨让本已险峻的汉清路更加泥泞,1月19日,腊月廿六,本报“新春走基层”小分队前往绵竹市清平乡。

车进清平乡,一条新铺的柏油马路展开一片过年景象——各处房屋悬挂着大红灯笼,刚搬进新居的蔺家坎安置点群众更是喜气洋洋。作为全省首批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蔺家坎安置点前几天刚刚通过验收。

新居里的幸福生活

66岁的梁官文和孙子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儿子儿媳在厨房里张罗着午饭。19日是全家第一次在新房“开伙”吃饭。

梁家住在棋盘村四组,2010年的那场特大山洪泥石流冲垮了他们刚住了半年的新房。现在,一家五口再次搬进新家。按照安置标准,他家新房有127平方米,每平方米自己只出850元,“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梁官文高兴地说。

走在清平乡蔺家坎新农村综合体,一幢幢乳白色的农民新居映入眼帘。春节临近,香肠、腊肉挂满各家各户的阳台,透出浓浓的年味。新居周围,景观步道、休闲广场、公共绿地一应俱全。

蔺家坎是在清平乡“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建的农村新型社区,紧邻清平场镇,周边建设了学校、卫生院、超市等。“买东西出门拐个弯几分钟就到了,跟住在城里一样。”正往阳台上挂腊肉的林德珍特别喜欢新家。

记者在清平乡看到,新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正不断完善:清平生态广场、农贸市场、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等多项民生工程大部分已建成,镇到村路网改造、生态修复、景观整治等项目正在初步实施中。

为了给老百姓营造“卫生舒适、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清平还开展了“清洁家园”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干净整洁的道路、洁白如新的墙面,甚至住户家的窗明几净都显示着这项活动的成效。

“我们正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清平乡党委书记陈文刚表示,通过完善就业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试点,实现全乡新农合全覆盖,努力确保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数字

去年初以来,清平乡着力推进安置房建设、基础设施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等9大类共28个项目。目前,清平乡集中居住点统规安置的233户农户,大部分已入住。

向更幸福的生活迈进

“我在家灌香肠,老公出去学车啦,等他考到驾照家里就添辆小汽车。”住在7栋1楼的何关英,正忙着赶制准备在除夕夜上桌的第二批香肠。

平日里打零工补贴家用之余,何关英喜欢打理门前的那块小田园,“种点小葱、青菜,绿油油的既美化环境又自给自足”。

乡党委副书记袁波指着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小田园介绍,“它的名字叫‘微田园\’。”“微田园”项目的实施,将给农业观光增添一大亮点。

为实现居民增收致富,清平正借助重建机遇,以发展休闲旅游为主导,联动推进一产增效、二产升级、三产突破的产业提升。目前,清平的磷矿产业初步恢复,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绵茂公路过境让清平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具优势。借助泥石流地灾遗迹和治理示范案例,清平将积极发展大湔坪乡村旅游经营项目。

此外,清平的猕猴桃观光示范带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生态鸡养殖业为主导的特色养殖示范片;高效林下种植业发展逐渐壮大。工业方面,通过强强合作,走磷矿开采与利用相结合道路。

“以后的生活会更好!”何关英觉得,“年”越来越有过头。

数字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清平已完成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示范片1105亩,形成集观光和农产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模式。该项目仅冬季就实现农产品产值320万元,实现人均增收561元。

新闻推荐

四川省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命名大会侧记本报记者

——四川省2011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命名大会侧记□本报记者刘佳4月6日,成都金牛宾馆大礼堂。热烈的掌声中,全省2011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代表和优秀环卫工人代表走上领奖台。掌声是赞许,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