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铿锵脚步
花椒基地业主陈定会丰收后的喜悦
6月27日,记者走进隘口乡烟灯村,只见村民罗建志正在自家花椒地采摘花椒,他指着喜获丰收的花椒对记者笑盈盈地说:“今年,我家花椒是第一年挂果,可收入万把块钱,这是我发展产业赚到的‘第一桶金\’。明年,进入盛产期,可收入40余万元。”
近年来,在隘口乡党委政府的精心指导下,罗建志在烟灯村创建了宣汉县隘口乡开勇家庭农场,发展花椒4000多株。罗建志的日子由“苦”变“甜”的背后,正是隘口乡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生动缩影。
扶智+扶志
激发脱贫“内动力”
“贫困的根结在于群众缺乏知识、技能、信心和斗志。给钱送物虽然见效快,但没有贫困主体的积极参与,只会富一时。”该乡党委书记赵君臣说,扶贫重在扶志,要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才能实现彻底脱贫。
近年来,该乡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在群众中深入开展“诚信、守法、感恩”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激活他们自主脱贫内生动能,探索出了“扶贫先扶智、扶智更扶志”的***思路。通过“量身定制”“一村一案、一户一策”扶智措施,发动农技人员献智献力,对贫困人口进行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让他们找到脱贫之术。
过去,木龙村要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农业林业生产技术、市场经济信息等传达给群众,是靠村干部挨家挨户通知或打电话,这样一来,不仅花时间,也增加了支出,时效性还差。现在,该村充分利用“村村通”广播,有个什么事,喇叭上一喊,村里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得到。去年,该村通过小喇叭讲明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不该享受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再也没有到村里找村干部要名额了。
“如今,我乡贫困村风气变了,大家不再坐等别人送钱送物上门,而是立志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脱贫致富。”该乡负责人说。
基地+产业
提升扶贫“造血功能”
近年来,隘口乡把现代农业作为发展乡域经济和***的重要渠道,通过“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打造了青脆李、核桃、油牡丹、花椒生态产业基地,每年解决300余人就业,为他们人均年增收1000余元。目前,该乡发展优质水稻5000亩、优质油菜2000亩、青脆李1000亩、核桃2000亩、油牡丹3000亩、花椒500亩。
“每月光发放村民的工资就要数万元。”花椒基地业主陈定会说,“在我基地长期务工的有10多人,多的时候有50多人”。
隘口乡花椒基地种植面积达500亩,年可产花椒4万吨,带动当地村民40户致富。
政策+项目
打通扶贫”大动脉”
近年来,该乡严格落实扶贫政策,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下足“绣花”功夫,一针一线“绣好”易地扶贫搬迁,帮助52户148名贫困群众圆了新居梦。
白墙灰瓦小别墅,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家家喝上自来水,通信网络全覆盖,农网改造电压稳……走进隘口乡木龙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一幅幸福生活画卷展现在眼前。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随意来到木龙村村民邓华平家里,只见新居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屋内装修一新,自来水、有线电视、网络……可谓一应俱全。据邓华平介绍,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只花几千元钱就圆了“安居梦”。
“哗哗——哗哗——”邓华平打开水龙头,自来水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我村充分利用扶贫涉农整合资金项目,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修建了蓄水池,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洗菜、洗衣、洗澡、做饭都非常方便。”他说,这个蓄水池修得很好,惠及木龙村4个组600多人。
□文/图 特约记者 张平 漆楚良
新闻推荐
112名法律顾问进驻211个贫困村本报讯(于宗满记者谭别林)6月28日,记者从宣汉县委政法委获悉,为扎实开展“助力精准脱贫·一村一法律顾问”活动,该县政法机关向211个建卡贫困村选派112名法律顾问,为...
宣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宣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