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4年的情缘□张梅

达州日报 2017-06-30 10:46 大字

随着时光的流逝,眨眼间与《达州日报》从相识到相知已达24年之久。这些年,《达州日报》既是我学习写作的启蒙老师,又是我密不可分的知心朋友。

1993年8月,我深深地记得,那时正值全国掀起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活动的热潮,我参加了厂工会开展的学“邓小平文选”好心得征文比赛,并获得一等奖。活动结束,写下了我人生的第一篇新闻稿。下班后,我跑到邮局,将稿件投出去。有一天,厂里的收发员递给我一张汇款单,我接过一看,只差一点没跳起来,原来是通川日报社邮寄给我的一张“4元”稿费单。新闻稿虽全文仅仅只有300余字,但却是我新闻写作的开始,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日子。从这天起,《通川日报》在我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她给我新闻写作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

1994年8月,我调厂团委任宣传干事。当时,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宣传工作怎么搞?我很茫然。无奈之下,我拨通了《通川日报》的投稿热线,希望报社的老师们能为我指点迷津。电话通了,没想到,报社的老师轻言细语地对我说,没事的,年轻人,你要多读、多看、多写。只要心中有梦想,坚持写下去,你会成功的!

1996年8月、1998年4月,我两次参加了通川日报社与县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新闻写作培训班。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与启发下,我对新闻写作有了更大的勇气和信心,他们不断地鼓励我多写稿、多投稿、写好稿。从那以后,我成了《通川日报》的一名业余通讯员。我见报的稿件数量日益增多,文章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一篇篇新闻报道总是很顺利地被各级各类报刊、电台采用,为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也为自己的成长铺平了道路。我先后被团县委、县妇联、县工会评为“宣传信息工作先进个人”。1996年9月,我被宣汉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通讯员”,同时被聘为“县委中心报道组成员”,这是对我新闻写作的最大褒奖。

“处处留心皆新闻,好作品从报中来”!这是达州日报社刘秀品老师告诉我的秘诀。读报是视觉盛宴,更是精神食粮。阅读《达州日报》是我每天的“必修课”,我是《达州日报》的忠实读者,铁杆“粉丝”。我视《达州日报》为启迪智慧的钥匙。每当看到新一期散发着油墨香味的《达州日报》时,我爱不释手,如获至宝,细读精抄。通过慢慢阅读,细细品味,掌握了新闻的写作技巧。

我视《达州日报》为知音,她是我指向明灯的那根手指,也是我承载信仰的那片沃土,更是我工作的良师益友。我不仅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而且成为了一名党务工作者,还被评上了高级政工师。我多次被市、县评为“优秀团干部”“优秀妇女干部”“优秀女工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可以说,《达州日报》是引领我成长成才的良师。从事共青团、工会、党务工作23年来,我开展工作的一些思路理念,一些谋划举措,都来源于《达州日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达州日报》这位默默无闻老师的帮助下,我也成为了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勤于写作,笔耕不辍,先后在国家、省、市、县报刊,电(视)台、网络发表散文、诗歌、杂文、新闻、调研文章共计200余篇。作品多次在市、县征文比赛中获奖。其中,《一机组、一红旗、一岗位》一文被《跨世纪之光》历史文献选用。《巴山明珠——江口水电站》一文被《四川当代县域经济》选入。2010年11月,我也顺利地加入了县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24年来从《达州日报》结缘的情谊中汲取的营养。

《达州日报》以她独有的魅力,让我“一见钟情”,如遇“故交”,如得“良师”,如交“益友”。她就像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让我看到达州的跨越发展,听到达州发展的心跳;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通往新闻写作的路上,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她就是我难觅的知音,让我每天念想!感谢《达州日报》每天为我指点迷津、助我成长!

新闻推荐

做优工业园区电力要素保障 罗冬灵主持会议专题研究工业园区电力要素保障工作

罗冬灵主持会议专题研究工业园区电力要素保障工作

宣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宣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