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借外力扬资源优势 练内功解贫困枷锁

达州日报 2016-10-14 00:00 大字

(上接第一版)

市里出台了“五个一”贫困村帮扶机制,力求做到“不落下一户一人”。即每个贫困村均有1名联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村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每个贫困户有1个帮扶责任人。为落实任务,各县(市、区)纷纷拿出杀手锏:

通川区有“3366”工作法,渠县就有“九比九看”;市上提出“五个一”,有的县就扩展到“六个一”甚至“八个一”;每个县(市、区)都启动了脱贫攻坚领导问责机制和第一书记召回制度。8月12日,大竹县6名乡镇党政一把手刚在全县大会上作了检讨,紧接着就被县纪委诫勉谈话,全过程被电视台拍摄,当晚全县群众就知晓,引起了强烈反响。

于是,各地扶贫干部纷纷在“真”字上下足功夫。大竹县李家乡大湾村第一书记刘磊通过充分调研,探索出“3331”的利益连结机制:450亩核桃,贫困户以扶贫专项资金和免费领取的种苗入股占股达30%,另外农民以土地入股占30%,业主占30%,村集体10%。

达川区双庙镇二东村利用平架无土水培技术建立起一个蔬菜“工厂”,并探索出将1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到23名贫困户头上,让他们持有66%的股份。据估算,这样可以每年帮助每个贫困户增收5000元。

为解决钱从哪来,市里规定凡申报涉农项目和民生资金,必须优先安排贫困村和贫困户,否则一律不予预算、不予审批、不予拨付、不予竣工验收、不予决算审计。同时,该市建立了产业扶贫信贷基金、风险补偿基金和农产品深加工风险分担基金,支持金融扶贫。

“三大基金”要求市县两级都要拿出真金白银注入,市级财政每年注入资金达5600余万元。产业扶贫信贷基金和农产品深加工风险分担基金,银行按3倍匹配并按5-10倍放大,撬动金融投入50亿-100亿元。此举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并向全省推广。

充分调动返乡创业者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充分激发贫困户自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实现“真脱贫”

宣汉县柳池乡石堰村的杨利平,因贫困妻子抛弃他出走,母亲在池塘边洗衣又不慎溺亡,祸不单行的遭遇并没有击垮这条汉子,杨利平很快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通过查阅资料、接受技术培训等,杨利平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的土地,建造了一个10多亩的养鸡场。

2015年,杨利平饲养跑山鸡4000余只,出售3500多只,实现纯收入达1.5万元。“甩了贫困的帽子,连走路都抬得起头了!”从生活阴霾中走出来的杨利平逢人就这样说。

“解开贫困枷锁,归根到底是内生动力。”包惠说,“我们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人穷志不短的思想,克服坐享其成的懒惰思想,增强自我发展的信心。”于是,达州市大力实施了“三项工程”,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在动力:

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推进150个贫困村文化院坝和207个贫困村文化室建设,完成7个贫困县应急广播平台和170个贫困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和星级文明户,在广大农村树立勤劳致富光荣、争穷比穷可耻的荣辱观;

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工程,打造西南职教园区建设和创意产业园,在各县(市、区)建设实训基地、继续教育中心,推行职业院校结对帮扶贫困村,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等,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有能力和意愿就业创业,求变求富;

实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通过扶能人、树标杆,带动一批不甘落后的人。这些带头人,很多都是返乡创业者。据统计,去年以来,该市累计为返乡农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亿元,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1.2万余亩,还对8300余名返乡创业人员开展了创业培训,已经有5.8万名返乡务工农民圆了创业梦。其中,创办企业2625个、个体工商实体1.6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户。他们在当地起到了良好的榜样带动作用。

2012年之前达州每年有10万人外流,此后这一数字发生了变化:2013年外迁人数是7.9万人,2014年是3.9万人,2015年是3.5万人。“外迁人数大幅下降,从侧面看得出,由于我们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我们自身的发展进步,达州越来越有吸引力了。”包惠说。

(转自10月11日《农民日报》)

新闻推荐

洪继诚同志简历 中共达州市第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洪继诚,男,汉族,1961年3月生,达州市达川区人,1984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工学学士,高级工程师。现任达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1980....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