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细管重扶 收获片片“黄金叶” ——仁和区烤烟产业发展记

攀枝花日报 2014-09-10 04:25 大字

□本报记者 王南桢 文/图

8月26日起,仁和区5个乡镇陆续开秤收购烤烟。

8月29日,仁和区大龙潭乡烟叶收购站里,工作人员正忙着给烤烟定级、称重。

“今年价格还不错,今天卖的是第一炉烤烟,88公斤多点的烟叶卖了2400多元。”裕民村烟农卢朝珍满意地说。

近年来,仁和区抓住国家实施烟叶生产“北烟南移”的契机,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全方位扶持,一片片“黄金叶”在中高山地区落地生根。烤烟也成为该区农业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烤前细分类 清除“老鼠屎”

8月26日,啊喇乡烟站,官房村烟农陈万年前来交售今年的第一炉烤烟。

“之前,技术员已经到家里对这些烤烟进行了预检预验,现在只需定级、称重。”41岁的陈万年说,今年他家种了10亩烤烟,现在已烤了7炉。“烤烟是个精细活,只要按技术人员要求操作,就能烤出好烟叶。”陈万年说。

啊喇乡烟站站长杜方志说,当地种植烤烟3800亩,从大田移栽、田间管理到烘烤环节,都有技术人员指导。特别是在“分级扎把”环节,技术人员还会进村入户为烟农提供指导。

“分级扎把”是烤烟采收之后烘烤之前的一个关键环节,烤烟质量和纯度直接影响到烟农的收益。

杜方志介绍,烟叶分类繁杂,按部位可分为上、中、下三类;按颜色又可分为桔黄色、柠檬色、含青色和杂色等;按品质因素、控制因素又有42个级。如果入炉烘烤前,没有精细分类,很可能会出现“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情况。

为此,仁和区党委政府和烟草行业密切配合,为烟农提供全方位服务。

“我们的7名技术员分到了各家各户,做到烟叶成熟到田、分类编杆到户、分级扎把制样到户。烟农交售烤烟的前一天,技术员都会入户预检预验、打包封签。”大龙潭烟站站长李中林说,收购烟叶统一实行“约时定点”方式,既确保烤烟收购秩序,又节省烟农交售烤烟的时间。

今年,卢朝珍家种了15亩烤烟。她说:“今年,家里主要抓质量去了,产量有所降低。不过,卖个六七万元应该不成问题。”

仁和区烟办主任李维武说,今年该区栽种了15200亩烤烟,分布在5个乡镇21个村。今年烤烟生产中,前期干旱,后期雨水多,烤烟叶片薄,但通过推广小苗移栽、适时早栽、合理密植、节水滴灌、测土配方、水肥协调、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批先进技术,烟叶质量有保障。加上今年烤烟收购价格提高,烟农增收不成问题。

烤出“黄金叶” 多亏水电路

连日来,平地镇白拉古村与省道214线相连的村道上,村民运输烤烟的拖拉机穿梭不停。

“村道建成后,大家运输烤烟方便多了。”白拉古村委会主任李如斌说,这条全长7.6公里的村道于今年2月建成,由区交通局和区烟办补贴,沿线种植烤烟430亩。

近年来,仁和区把发展现代烤烟产业作为调整中高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并把其列入全区重点项目和急难险重项目。

通过积极争取,多方筹资,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施烟水、烟路、烟电、烟叶烘烤调制设施、烟草农机、育苗设施、土地整理、水源工程等烟基项目。2005年以来,共建成小水窖9913口、水池317个、沟渠161条、提灌站4座、机耕道52条;整治山坪塘17个,架设高压线4万米、低压线近7.8万米,安装变压器102台,推广密集式烤房1636座,实施土地整理5400亩;开工建设跃进水库渠系配套烟基水源工程,共投入资金2亿余元,其中烟草行业投入近1.8亿元,区财政投入1277万余元,电力建设投入1100余万元。

今年3月,大龙潭乡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2369.15万元,目前已完成项目总进度的80%,预计9月底前完工。现已完成土地平整约3900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6.5%;完成六菱块田埂铺设5万平方米,占任务的57.2%;机耕道、沟渠、山坪塘整治已完成;水池已完工31口,正在施工3口;管网铺设已启动。

仁和区强化与烟草行业的联系合作,发挥区烟草公司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培植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互助组),打造培养稳定的烟农队伍和职业化烟农,提高了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水平和组织程度。

近五年,烟草行业投入生产补贴资金4267.8万元,抗旱(震)救灾资金1558.6万元,区政府税收返还资金4766.5万元。烟叶均价从2008年的每公斤11.87元提高到2013年的每公斤23.54元;烟农直接收入从1996.3万元增加到5680.4万元,增长284.55%,实现收入翻番。

新闻推荐

凝心聚力谋发展 砥砺奋进奔小康 —— 从仁和区十届五次党代会看发展

仁和区召开十届五次党代会。(本报记者王南桢摄)润莹齿轮厂生产车间。(张天涯摄)仁和区迤资工业园钢城集团渣钢渣铁项目。(徐海涛摄)生态仁和。(本报记者王南桢摄)□本报记...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