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沃土铸华章 ——仁和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侧记

攀枝花日报 2012-11-02 07:44 大字

□本报记者 王南桢文/图

10月31日,走进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记者发现,沿途一幢幢精致的小别墅格外引人注目。“今年我们村有3家的别墅已建好了。我家这季芒果卖了32万元,借旅游新村建设之机,也在建别墅,估计12月底前能建好。”正在工地上忙前忙后的混撒拉组村民李天翠兴奋地说。

混撒拉村是仁和区的万亩芒果产业村之一,因种植芒果,许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混撒拉村只是仁和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仁和区立足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特色+规模+品牌”的发展格局,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和谐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2026元增加到2011年的8157元。

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

李天翠说:“我家这套别墅要花六、七十万,装修还要20来万元。这在10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李天翠家在混撒拉村是最早一批种芒果的,因为当时种得少,品种不好,一背芒果要背3趟进城才能卖完。“种芒果没挣到钱,我又种过枇杷,还先后种过桂圆和荔枝,但都不理想。后来,村上建立芒果基地,带动我们改良芒果品种,向我们传授芒果种植技术,慢慢地开始挣钱了。”李天翠坦言。

混撒拉村村主任刘文虎说,2002年,全村仅种了三、四千亩芒果,后来,村里成立了德益果品公司,承包村民土地建立芒果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户种果树,公司与农户进行对半分成。在基地的示范带动下,村民种植芒果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今年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1万元。

如今,混撒拉村芒果基地已成为农业部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村、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

混撒拉村是仁和区培育的4个万亩芒果产业村之一。近年来,仁和区充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优质晚熟芒果、青皮软籽石榴、酿酒葡萄、种草养畜、优质烤烟”五大支柱产业,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基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到2011年底,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11.51亿元,建成优质早、晚熟芒果基地9.18亩,年产芒果29350吨,分别比2007年增长104%和193%;青皮软籽石榴基地1.31万亩,产量达到9921吨;肉类总产量完成22991吨;烤烟种植面积2.17万亩,产量5.4万担;粮食产量70632吨;蔬菜产量230057吨。

产业化经营打造特色高地

区农牧局局长朱革告诉记者,近年来,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仁和区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该区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发展芒果、石榴、澳洲坚果等特色农产品为主业,已形成了果品、牛奶、牛羊肉及其制品加工三大产业链条,将该区30%以上的农户纳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仁和区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着力点,围绕产业建龙头,壮大龙头带产业。现在省、市级龙头企业达21家,龙头企业发展种植面积27.1万亩,带动农户6万多户,年助农人均增收350元以上。

2007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提倡广大村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区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专项扶持经费,用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创建农产品品牌、拓展营销市场等工作。对规范运营良好的合作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到2011年底,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72家,带动农户3万多户,占全区农户数的90%以上,联结基地20多万亩。全区有青皮软籽石榴、晚熟芒果、酿酒葡萄等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鲜鸡蛋、肉鸡、生猪、肉牛4个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有“仁和”牌芒果及“攀西”牌石榴绿色食品2个;有优质晚熟芒果基地、青皮软籽石榴基地、优质酿酒葡萄基地等6个农副产品基地;创建农产品品牌26个,其中获省级名牌产品6个,省级著名商标4个,市级著名商标3个。

推进特色农业健康发展

“以前,我家虽然也种了10多亩芒果,但因缺乏技术,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2007年我加入了村里组织的田园果业专业合作社,学到了芒果种植管理技术,我的芒果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今年卖了11万元。”大龙潭乡新街村半山组村民陈西平感慨地说。

村支书吴明武说,2008年至今,政府相继投入2000多万元在该村建提灌站、硬化道路等项目,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产条件。在区政府的扶持下,村上成立了芒果专业合作社,对社员进行科技培训,现在全村已发展芒果1.2万亩,芒果已成为村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仁和区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今后,仁和区将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14.06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7.7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通过农业产业带动,使全区70%左右的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人均纯收入增收部分的60%来自于产业化经营。

新闻推荐

风清政廉促发展 ——仁和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王南桢文/图清风助远航,碧水送千帆。近年来,仁和区不断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以惩治和预防腐败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办法、完善体制...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