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分田到户”到“分红到人”

滁州日报 2017-06-08 08:20 大字

[摘要] 从“分田到户”到“分红到人”

(上接第一版)

从“大包干”到农村税费改革,再到农村综合改革,安徽始终站在农村改革的潮头。

39年后,与小岗同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正是天长市余庄村。中国农业部专家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高度评价:“30年前看小岗,分田到户;30年后看天长,分红到人。”

过去数十年,观望安徽农村生产方式变化:由“合”到“分”,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而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推进,由“分”到“合”,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去年4月,余庄村村民华宏林领到了安徽省编号为001的股权证书。农村资源、资产再次由“合”到“分”,是生产要素分配的重大变革,适应着当下农村生产力的变革。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正是天长股改带来的新气象。通过创设“农权贷”融资产品,天长市允许农民用集体资产股权作抵押,最高可获得股权价值8倍的贷款,目前已发放32笔216.5万元。

村民于怀同就以村集体资产股权证书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作抵押,获得了村镇银行的15万元贷款,这也是安徽首笔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贷款。有了这笔钱,于怀同打算扩大生产经营投入,在养殖业上大展拳脚。

2015年5月,中国29个县(市、区)试点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改革两年来,各地积极探索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让农民得到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认为,东部地区更多的是权能怎么拓展的问题,怎么使现在的100万变成200万、300万;对不发达地区而言,产权制度改革首先是集体资产的保护问题。

“条件相对不具备的地区,这项改革也势在必行,改革绝非发达地区专利。”张红宇说。

围绕经验“可复制”、成果“可检验”、改革“全覆盖”、群众“可受益”的目标,天长市总结出“十八步工作法”细化流程,探索出一整套成员界定、资产核算、折股量化的可推广经验。

2016年,天长市151个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全部折股量化到人,42.63万农民变成股东,村集体资产由过去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管不住”到“既当家、又监督、还分红”。

一年多来,变化真真切切地被老百姓看在眼里。过去村集体资源、资产的发包租赁多是村干部说了算,往往价格较低,造成集体资产流失。余庄村200亩水面,原来承包价每年12万元。股改后,对合同到期的资源、资产一律向社会公开招投标,让集体资产晒在了阳光下。重新发包后年收益超64万元。

天长市委书记金维加说,突出增收增效,确保群众“可收益”是改革的重点和落脚点,“实现成员权益,不能让集体经济变成‘空壳子\’,不能让农民拿个‘空本子\’。”

天长市专门制定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拿出3000万元,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投入政府的平台公司,收益用于奖补村级集体经济项目。2016年,天长市村级经营性收益达1411万元,较上年增长61%。

群众对村集体资产关注度极大提高,村干部压力大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动力显著增强。今年60岁的光华村村民王玉虎每天就没事背着双手,去村部转转,“研究”公告栏,“琢磨着2017年合作社有哪些项目能让村民们分红,还能分多少。”

过去一年,天长市共有12个村向成员分红,总分红金额达121万元,最高人均分红150元,促进老百姓增收致富。股改后,“分红”成为天长市农民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点话题。

从小岗到余庄,两个小村落的一小步,却都书写着中国农村改革历史性的一大步。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播种、收获于江淮的“安徽经验”,有望再次走向整个中国。

新闻推荐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天长搭建全国首家军民融合植保平台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天长搭建全国首家军民融合植保平台

天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长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