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养牛小产业,放飞脱贫大梦想

淮南日报 2017-03-29 15:00 大字

本报记者 朱庆磊 

3月26日,春光明媚,记者前往寿县隐贤镇采访脱贫攻坚工作。记者见到主人公——郝岗村村民马孟田老汉时,他正在附近的淠河河滩上放牛,看着牛儿大口大口地吃着青草,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叮当作响的牛铃声,摇醒了大好春光!

“目前,家里共有9头牛,6头大牛,3头小牛!”弄清记者来意后,马孟田便打开了话匣子,慢慢地说起他的养牛故事。马孟田告诉记者,他家里共有五口人。以前,家里的生活主要依靠大儿子种几亩田和小儿子打工维持,生活过得十分贫苦。

2016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在市卫计委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马孟田家获得了6000元帮扶资金,点燃了全家人生活的新希望。围绕如何利用这笔帮扶资金,马孟田特意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集思广益。鉴于马孟田有着丰富的养牛经验,全家人一致同意利用扶贫资金,再自筹一些、赊欠一些,一次性买了4头黄牛。

家里一下子有了4头黄牛,全家人乐开了花,用马孟田的话就是“感觉生活有了盼头。”马孟田自己动手,在院子里搭建起一个简易的牛棚,为牛儿筑起一个新家。因为贫困,所以珍惜。在马孟田的心中,牛儿就是他的孩子。“早上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去看看牛儿,给它们添点饲料;晚上睡觉前,去牛棚看一看,看牛儿吃饱了没有、睡觉了没有。”马孟田说。

淠河河滩广阔,水草丰美,是放牛的好地方。一年四季,除冬季外,白天牛儿几乎都生活在河滩上。2016年夏日的一个傍晚,忙碌了一天的马孟田来到河滩上接黄牛回家。可到了地方,马孟田傻眼了,4头黄牛不见了!这可急坏了马孟田,他沿着河滩一路寻找,直到天黑下来,也没见到牛的踪影。回到家,他没有吃晚饭便睡下了,一夜辗转反侧。第二天,天刚微微发亮,他便来到河滩上,一边走,一边唤着牛儿。很快,远处传来了“哞哞”的牛叫声。寻声找去,在一个土坑里发现了牛儿,马孟田又惊又喜,不禁流下欣喜的泪水。

养牛日常防疫很重要。市卫计委和村干部坚持每月上门服务,帮助马孟田家做好牛的防疫工作。扶贫干部的为民情怀,增强了他脱贫致富的信心。在村里的帮助下,他又相继赊购了1头西门塔尔品种牛和1头杂交牛。不久前,那头西门塔尔品种牛还诞下了3头小牛,这可乐坏了一家人。

时间一天天过去,牛儿一天天长大。如今,4头黄牛已到了出栏的时候。马孟田算了一笔账,按目前市场价计算,4头黄牛可收益近4万元,可还清赊欠的全部牛款。以6000元帮扶资金为支撑,一年多的时间,马孟田家净添了2头种牛和3头小牛,吸引周边贫困户纷纷前来“取经”。为让马孟田家的黄牛能卖个好价钱,村干部正积极帮助联系田家庵、寿县的牛肉汤店。

养牛小产业,放飞脱贫大梦想。马孟田说,自家的脱贫路刚刚起步,自己将以2头品种牛、3头小牛为基础,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力争早日实现致富梦,并尽自己所能,帮助其他贫困户,实现共同富裕。

【短评】 脱贫攻坚,既要注重“输血”,更要注重“造血”,激发内生动力。马孟田通过发展养牛产业,逐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脱贫,阐释着这样一个道理: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党委、政府帮扶是外力,激发主体活力是内力,只有内力、外力共同发力,才能最终赢得这场战役。

新闻推荐

天长农机“医生”基层“问诊”

天长农机“医生”基层“问诊”

天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