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上半年,“医共体”为患者省了2亿多

新安晚报 2016-11-11 00:00 大字

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是“看病难”的根源之一。对此,安徽医改首创的“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模式”为全国医改提供了改革经验。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安徽40个试点县的住院总费用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6.38亿元,个人负担减轻2.36亿元。何为“医共体”?对于减轻患者就医压力和费用有哪些作用?如何保障基层医院的医疗质量?近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了国家确定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四个示范县(市)之一的天长市进行采访。

什么是“医共体”?

【将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整合起来,搭建“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

“医共体”到底是啥?省卫生计生委体改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简单来说,就是将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整合起来,搭建“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运行模式,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康复治疗,力求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域内基本解决,大病、疑难病症等在城市大医院诊治。

“通过采取纵向合作,横向互补,双向选择的办法,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卫生室建立医疗服务联合体,改革医保基金对医共体的支付方式,实行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超支原则不补,结余全部留用。”据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40个试点县覆盖人口2891.5万,占新农合覆盖人数的56.3%。试点县县外住院病人同比下降;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比例比去年上升了12%。其中,天长、太和等市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患者得到哪些实惠?

【家门口看病更方便,花的钱也更少了】

11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天长市人民医院肿瘤科。68岁的管大爷患有淋巴癌,刚做完化疗。“刚患病那会儿,全家都紧张,去南京一家大医院治疗了半年,做了8次化疗,花了17万,不想又复发了。到这里来看,7次化疗报销后只花了7000多元。”管大爷告诉记者,“效果非常好,你看我现在身体好多了,能吃能睡能自理。”

11月9日上午,在汊涧镇中心卫生院病房,72岁的刘庆美刚做完双下肢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市医院建议我们在镇里手术,离家近方便照顾不说,新农合报销后花费两千元不到,比在市医院看病节省2000多元,腿也恢复得挺好。”女儿陈玉珍告诉记者。

“患者的负担实实在在减轻了。”天长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杨辅仁拿出一组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该市住院次均费用、门诊次均费用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下降,可报销比、实际补偿比分别提高到88.3%、70%。

如何保障医疗质量?

【通过远程会诊、进修培训、结对帮扶等方式,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记者了解到,天长市人民医院对上与安医附院、省立医院等上级医院结成医联体,对下与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组建医共体,通过远程会诊、进修培训、结对帮扶等方式,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我们和21家乡镇中心卫生院、76所村卫生室建立了帮扶关系,实施‘1+1+1’结对计划,中级以上职称医生分别和乡镇卫生院医师、村医建立师带徒关系,手把手、\‘一对一’专门帮带。”天长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浩说。该院肿瘤二科主任徐云峰告诉记者,他与芦龙乡卫生院张医生结对,每个月至少去两次坐诊、查房和培训,“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除了直接打电话,还能通过微信实时问诊,交流业务。”

“以前不敢做的手术现在也敢了,有了远程会诊,专家提供方案和指导,我们心里有底了!”汊涧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孙友和说,“通过多次手术实践和学习,我们的医疗技术也提高了。”  陈旭本报记者刘旸

新闻推荐

天长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通过省级验收

晨刊讯近日,笔者从天长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心获悉,天长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通过了安徽省第二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达标验收评定,达到省级优秀等级。为发挥民生工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

天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长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