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弹”起幸福歌 ——滁州市推动乡村文化活动繁荣发展纪实
[摘要] 田野里“弹”起幸福歌 我市推动乡村文化活动繁荣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戴有胜 通讯员王玉荣
“滁州要强,农业必须强;滁州要美,农村必须美;滁州要富,农民必须富!”
两年前,在为《滁州市十大民俗风情村》一书作序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树肺腑直言,“让农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品行、过上美的生活,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就一定能用无数的美丽乡村扮靓美丽滁州。”
如今,放眼皖东大地,这一切变得现实起来。
农业发展了,强了;农村“升级”了,靓了;农民富裕了,笑了!而在物质丰富后的乡村,富有深意的精神层面的文化,正一步步植入农民心田。
建设阵地,搭好舞台
近年来,滁州市立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通过五个“坚持”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构建和谐社会。
对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与时俱增。全市8个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实现全覆盖,建成5个县级博物馆。乡(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共建成10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1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和1322个农家书屋。2014年以来,启动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升级发展,已建成开放26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4个市民文化乐园和8个省、市级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市民文化乐园试点建设,被省委宣传部列为全省20个宣传文化工作创新案例之一。
今年,滁州市继续深化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示范工程,正在建设10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10个市民文化乐园和1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各级农村文化场馆坚持开展各类阵地文化活动,满足广大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
输入引导,侧重“造血”
各级文化部门始终把“送文化”作为加强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措施,列入全年工作计划,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引导群众文化活动良性发展。
2013年以来,通过政府采购送戏进村演出5080场,农村电影放映3.9万场。市演艺公司累计送欢乐下基层演出230场。更新农家书屋图书32.8万余册,建立108个乡镇图书馆分馆,为群众提供县域范围内通借通还的图书服务。
仅仅靠自上而下的“灌输”,并不能形成“气候”,达到自导自演、自娱自乐。近年来,滁州市着重加强基层文化产品供给、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和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坚持“种文化”驱动农村文化建设活力。
通过“一对一、多帮一、一帮多”等形式,全市培训发展辅导员达428人,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开展舞蹈、声乐、器乐、绘画等辅导786次(期),组织、策划、指导和参与“送欢乐下基层”、民俗文化活动周、醉翁亭民间花灯表演大赛、广场纳凉晚会等文化活动300多场(次)。同时,实施“两创两培”农家书屋提升工程,完善“种文化”工作网络。2015年,在全市利用两年时间,创建完成2个农家书屋示范县、20个市级农家书屋示范点、40个县级农家书屋示范点。市县两级培训1000名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育1个以上市级农民阅读活动品牌、8个县级农民阅读活动品牌。截至目前,滁州市先后有4户家庭入选全国书香之家,55户家庭入选安徽省书香之家。
特色文化,精彩纷呈
乡村文化源于实际,活于特色,久于坚持。在这方面,滁州市各地各相关部门煞费脑筋。
坚持“育文化”涵养农村文化生命力,以市带县(乡),以乡镇综合文化站调演为重点,群文活动形成全市效应。4年来,全市排演了1000多个文艺节目,举办50多场专场演出,使文化站真正“舞起来”、“动起来”,共有万余人次群众直接参演。
各地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注重彰显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形成了一批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中国农民歌会”是滁州市文化创新的重大成果,先后获得第十五届“群星奖”和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特等奖,成为专为农民打造的“国”字号公共文化品牌。天长市、明光市、南谯区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区)称号,凤阳县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称号,全椒县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行
一 线
看
这
五
线
年
新闻推荐
滁州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天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