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绿色滁州,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滁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路径探析 本报记者王晗笑

滁州日报 2014-08-06 15:31 大字

[摘要] 绿色滁州,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路径探析 本报记者王晗笑

2013年底,市委、市政府正式制定并下发《生态强市建设行动计划》,明确了到2020年,滁州市将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强市。其中,在2013年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阶段性目标已顺利达成。2013年,滁州喜获全国安居宜居城市称号。

绿色带来活力,绿色就是生命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洗礼”中,滁州逐渐呈现出更多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一幅“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画卷正徐徐展开……

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政策保障,发挥考核“指挥棒”的引导作用——

创新机制体制 引领转型发展

“滁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生态市建设的简单重复,不是一系列工程性措施的堆砌,更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额外负担,而是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是促进滁州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滁州模式!”市发改委环资科科长陈敬从语气坚定。

在滁州区域空间开发“版块图”中,全市划分为承接转移与融合片区、重点拓展与提升片区、现代农业发展片区、江淮分水岭整治片区、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休闲片区等五类功能区域。分割依据在哪里?市规划部门有关专家指出,“如此划分提高了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能够推进高效集约开发,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加大生态型产业承接力度,同时,有效减少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规划在先,行动在后。滁州市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在明确目标任务,统一思想,突出重点的思路下,优先向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倾斜,坚持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项目考核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镇、生态社区、美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作为典型的江淮分水岭地区,滁州岭区西起定远县界牌集镇,东至天长市谕兴镇,贯穿全境,东西绵延200多公里。盛夏时节,走进位于江淮分水岭腹地的全椒县石沛镇黄栗树村,只见民居错落有致,山色湖光动人,沿街店招整齐,一段天然古典风韵扑面而来。

山坡上,村民王树英指着旁边大片的紫薇林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支持发展苗木产业,这是我们前年春天种下的紫薇,在林业部门的技术支持下,今年上市后销量很好,估计能卖到十几万。”实际上,过去的黄栗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层次不优,村民思想落后,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短板”。近年来,乘着全椒县实施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东风,结合美好乡村建设,黄栗树大力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地方丰富的自然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如今,水留住了,村变绿了,苗木、金银花、石斛、绿茶、板栗等特色产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岭区“短板”正化作“增长极”。

高度注重低碳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整合和优化配置环境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精心培育绿色产品——

转变增长方式 生态效益凸现

瞄准滁州远未发挥的经济增长潜力,目光长远的决策者们立足生态强市战略,始终坚持资源开发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综合决策,合理开发。将节能减排与新型城镇建设工程、生态产业建设工程相结合,不断突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在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举措。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滁州市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陈敬从说道。

力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滁州发展道路决不走“曲线”。在工业上,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重点发展先进装备、智能家电,增强先进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加快与合肥和南京对接,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间、区域间的融合,促进经济提速、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服务业对二产、一产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不断增强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民生工程,催开滁州幸福花儿

民生工程,催开滁州幸福花儿

天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