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场主”话增收 本报记者张 杰 通讯员李炳旺

滁州日报 2014-02-14 15:49 大字

[摘要] “农场主”话增收 本报记者张 杰 通讯员李炳旺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天长市张铺镇兴隆村“丰穗家庭农场”,探访这个2012年3月2日全国首个工商部门注册的个人独资家庭农场。

陶金银今年47岁,地道的农民。种田、打工、外出创业是他的主要经历;5年前回乡承包了50亩土地成为种粮专业户。

在丰穗家庭农场办公室的墙壁上,悬挂着“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农场财务管理制度”、“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等。

“因为种粮食尝到了甜头,所以每年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现在有750亩土地,其中粮食种植面积650亩,生态果园100亩。现代化农业种植理念是农场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陶金银性格直率,开门见山地说。

“按照经营企业的思路经营农业。”陶金银拿出一大沓财务账簿说,“要讲究成本核算,建立账目,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农业的经营管理。要有现代化的农业装备,几年来先后投资80多万元用于建设办公场所、聘请能人,购置了6台插秧机、5台四轮拖拉机、6台病虫害防治喷雾器和2台谷神收割机,实现了粮食种植机械化。政府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丰穗家庭农场始终按照现代化农业示范种植要求,立足于科技种田,去年生产总值达到170万元,纯收入30万元。

随后,记者又来到大通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白色塑料大棚,一所大棚里传出轰鸣的马达声,走进看到一台旋耕机正在翻耕土地,10多分钟时间,板结的土地、枯黄的青菜叶被新鲜的水分足的松散黄泥土所取代。主人项永祥向记者介绍说,这是专业从事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家庭农场,有面积400多亩、450个大棚,有2台蔬菜运输车辆和各类农机25台套,400多平方米板房仓库1座,水泥场地800多平方米,农场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以家庭5个劳动力为农场主要管理人员,有一套完整的财务核算,年产蔬菜160万公斤,纯收入40多万元。

作为滁州市级蔬菜标准园,农场经省农委核定为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番茄、黄瓜、茄子、青椒、小型西瓜、甜瓜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核允许使用无公害标志,注册了“翔净牌”商标;农场拥有自己的网站和网页。

在项永祥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占地8亩的连幢大棚。“这是一座现代化的育秧大棚,总投资100多万元,实现了冬天升温、夏天降温、全年保持恒温和足够的水分,去年11月开始建设。通过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觉得发展农业大有可为,于是想起建设这座连幢大棚,实现自育自足,目的是把家庭农场做大做强,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安全化生产。”项永祥说。

记者采访时获悉,目前天长市已经认定家庭农场651家,工商登记注册201家,2013年家庭农场亩均纯收入高于普通农户750元以上。

新闻推荐

天长四措并举推进党内关爱工程

天长四措并举推进党内关爱工程

天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