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林馆长”挖塘记

滁州日报 2013-09-17 13:25 大字

[摘要] “林馆长”挖塘记

本报记者李 慧 通讯员秦 骏

骏 

说起天长市新街镇小马庄,可能很多人并不知晓。这里原野葱绿、田园美好,传统旧居透着温馨。近年来,根据安徽省打造生态文明乡镇要求,这个位于苏皖边境的偏远小村庄逐渐建设成为一个绿荫环抱的生态文明村。来自大都市南京的林春发现了此地,义无反顾地投资20万元开挖一面当家塘,在造福一方百姓的同时过起了修身养性的田园生活。

林春今年65岁,退休前就职于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担任博物馆长一职。4年前,眼看着到了退休年龄的老林,开始张罗自己的养老事宜。他的想法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益”,这里说的“有益”,不仅仅是对自己有益,更是对社会有益。2009年暮春,林春萌发了到农村开挖一片荒山荒地或者承包一些水面的想法,并得到了老伴的支持。

一次偶然的机会,林春在走访中来到了小马庄。小马庄地处江淮分水岭,属釜山水库水系末梢,岗区易旱,村民组实有耕地面积150多亩,每年需要到二级站提水供村民插秧灌溉,每次提水时间从30到40个小时不等,每小时费用在600元以上。村民组有面占地30亩的当家塘,因长年不清淤成了“大草滩”,几乎不能存水。在得知当家塘需要开发时,林春立即决定留下来,深挖当家塘,扮靓小马庄。

通过多番争取和协调沟通,在小马庄村民小组会议上,林春与村民们达成一致,由他出资开挖当家塘,承包权为20年,午季保证村民抗旱用水,期间负责代为村民管水。

开弓没有回头箭,林春说干就干。2009年,他雇来了三台大型推土机,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开挖,同时根据养殖业的特点,在水塘中央留有绿岛和草滩,在水塘外围挖了一圈排水沟,预防梅雨季节农民防治病虫害的药水不慎流入塘内,还聘请有经验的老农协助自己安装涵管、水闸。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勤劳作,当家塘顺利竣工,村民们无不拍手称快,林春又在塘埂上搭建了房屋,准备在此长久住下去。

当家塘启用以来,连年为小马庄午季插秧和抗旱发挥作用。特别是今年滁州市遭遇50年未遇的旱灾,新街镇境内秧田不同程度受旱,小马庄不仅没有到二级站提水,还为附近的马北、路北村民组供水130多亩,当家塘的开挖连续4年累计为村民节省抗旱费用达20万元。林春还合理利用水面,去年春天从江西引进鄱阳湖大雁、斑嘴野鸭,带领村民发展特种养殖。

现在,住在当家塘边的老林,已真正和小马庄融为一体。为了方便群众生产、出行,老林自掏腰包义务铺设和养护崔郢二站至当家塘的沙石路,村民们没事就爱去老林家串串门,夫妇俩也时常向村民们取经,何时点豆子,怎样种芝麻,如何为蔬菜壅肥等。离开了繁华的城市,老林夫妇过上了向往着的乡村田园生活。

新闻推荐

天长“商标品牌”战略成效显著

天长“商标品牌”战略成效显著

天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长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