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围绕中心强服务,三大服务深入开展再上台阶 深入开展三大服务推进滁州科学发展 ︱︱滁州市质监局﹃十一五﹄工作巡礼

滁州日报 2011-01-06 13:42 大字

[摘要]围绕中心强服务,三大服务深入开展再上台阶 深入开展三大服务推进滁州科学发展 ︱︱滁州市质监局﹃十一五﹄工作巡礼

国家电子器件及绿色照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工奠基仪式 接过省质监局专项整治大旗 深入小区逐户讲解特种设备安全知识 两大安全进校园活动全景

中顺

过去的5年,是滁州质监事业夯实基础、奋力赶超的5年,是人心思进、科学发展的5年,是内聚信心、外树形象的5年,是滁州质监发展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成效最好、人气最旺的5年。回首“十一五”,滁州质监人励精图治、风雨前行,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成绩令人振奋,经验弥足珍贵。

(一)顺势而谋,确立“三大服务”工作理念。滁州市质监局顺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形势发展需要,将“以执法为先”的工作思路调整为“以服务为先”,贯彻落实省局提出了“服务中心,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三大服务”工作理念,并作为全市质监工作的指导思想。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三大服务”工作的决定》以及考核办法。全市质监系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推出“三大服务”的新举措,“三大服务”的指导思想已经在全系统得到深入的贯彻落实。

(二)顺势而为,“三大服务”注入新活力。2009年,滁州市质监局积极探索服务企业新办法,通过开展“三上门”活动进一步深化“三大服务”。一是服务企业走上门。深入开展对口联系企业工作制度,服务中紧密围绕企业需求,强化服务措施,推出5种服务企业的主要方式,重点帮扶35家企业,局领导先后深入滁州扬子空调有限公司、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实施提前介入,从企业生产条件确认到软硬件准备,全方位做好许可证申请的一揽子服务,避免了企业走弯路,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受到企业欢迎。二是征求意见请上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企业负责人到质监局座谈,征求他们对质监局在行政执法、为企服务等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将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梳理,制订整改措施,明确今后工作方向。三是便民措施送上门。一是将办事指南、服务承诺、投诉举报电话印制成《服务企业直通车》送到企业和相关单位部门;二是印制500份《致食品、特种设备厂家一封信》分送涉及“两大安全”的厂家,信中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责任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以及设备日常维护、注意事项、应急措施等,并明确告知只要一个电话就及时上门服务,做服务企业的110。

坚持发展不动摇,业务工作齐头并进成果斐然

(一)推进“质量兴市”,提升经济运行质量。2008年,市政府决定全面开展质量兴市活动,成立质量兴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质监局,李祥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全市8个县(市、区)全面开展“质量兴县(市、区)”活动。连续3年编制发布《滁州市质量状况白皮书》,积极推动市政府设立“滁州市政府质量奖”,2010年,组织安徽全柴等23家企业申报滁州市市长质量奖,同年年底,滁州市质量兴市工作以优秀档次通过安徽省政府阶段性验收。

(二)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积极加大名牌培育力度,完善评价体系,扩大评价范围。2009年,名牌评价工作首次实现了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拥有安徽名牌45个。滁菊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创建凤阳石英砂产业为安徽省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

(三)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着力服务社会经济。组建安徽省石英砂及其制品标准化委员会。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6个;制定地方标准20项;办理企业标准备案260项,完成采标18项,产品执行标准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全市有1家企业获“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称号;服务“三农”,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3个,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农业经济的发展。组织推荐滁州“友林科技”、“鲲鹏模具”、“凤阳染化”等高新技术企业参加“标准创新贡献奖”活动。

(四)推进计量惠民工程,服务计量诚信社会。实施“计量安全、计量放心、计量服务、能源计量”四大工程,发放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93张;强检计量器具覆盖率达90%以上。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96项。开展了对42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达标验收工作。18家企业通过计量合格体系确认,4家企业通过计量保证体系确认,5家企业通过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6家企业获“C”标志证书。

(五)坚持源头抓质量,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严格推行强制性产品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328家企业50个产品通过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681个产品通过强制性认证,47家实验室通过了资质认定。从源头抓质量,将食品等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作为监管重点。2010年,全市各级质监部门围绕重点产品、企业、行业和区域强化产品质量监督,定期监督检验4827批次,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2019批次,监督覆盖面大幅提高。全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91.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强监督抽查的后处理工作,监督抽查后处理到位率达到100%,提高了监督抽查的有效性。

(六)树立行政执法新理念,净化市场经济环境。建立执法打假责任制,将全市划分为18个责任区,责任制网络覆盖8县(市、区)。依托“金质工程”网络,建立滁州市12365投诉举报指挥系统,实现与省局投诉举报指挥平台的对接。加大执法力度,按照“科学执法、打治结合”的总体要求,专项执法检查、打假治劣和区域整治相结合,建立执法打假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农资、建材、家电下乡产品、仿瓷餐具和“甲型H1N1流感”防控物资等涉及人身财产安全重点产品的专项整治。五年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4850人次,立案1330件,捣毁窝点4个,涉案货值500多万元,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

创新机制抓落实,两大安全基础扎实平稳有序

(一)严格许可要求,全面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完成了28大类525种食品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全市共有463家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严格证后监管,公告注销了116家企业的124张食品生产许可证。加强日常巡查,查处滥用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全市累计出动监督执法人员2137人次,受理举报投诉187起,立案查处96起,整治重点地区1个,整治重点单位42个。抓好食品风险监测,对乳制品、肉制品、饮料、糕点等58种食品267项指标开展了风险监测,检测项目80余个,覆盖25种食品添加剂、2种兽药残留、22种农药残留、2种非法添加物和29种可能导致产品污染的危害指标。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加强安全监察,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组织网络,完善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聘任安全监察协管员,在特种设备数量集中区域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聘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联络员,全市现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协管员、联络员284名。建立特种设备检验数据库,实现了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与系统内检验机构联网。落实安全责任制,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狠抓特种设备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实施了分类监管,登记电梯、锅炉等特种设备6723台件,检验覆盖率达95%以上。

抢抓机遇上台阶,技术能力建设勾画蓝图全面展开

(一)奋力破题,着力打造国家级检测中心。在滁州筹建国家电子器件及绿色照明产品质检中心、省级石英砂产品质检中心,实现了滁州质监系统国家检测中心零的突破。国家电子器件及绿色照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总建筑面积为16800平方米,包括电磁兼容、电气安全、节能认证、环境和可靠性、光源、寿命、光强度试验等18个专业实验室,项目总预算6500万元,主体工程预计于2011年底完工。省级石英砂产品质检中心建筑面积4800m、总投资1266万元、实验室面积2500m,已于2010年12月通过验收。两大中心建成后,将成为立足滁州、服务安徽、辐射全国的同类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制订、学术研发的一流机构,为滁州市打造“千亿家电产业、千亿硅产业”项目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二)抢占高点,安徽省非金属矿产品及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滁州。2009年9月28日,通过多方努力和考证,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在滁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成立安徽省非金属矿产品及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也是全省唯一设在技术机构的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立必将为解决这一产业技术标准严重滞后的问题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省非金属矿及其制品标准化工作构建了一个统筹、指导、协调、沟通以及交流的平台,使得滁州市非金属矿产业(食盐、石英砂、绢云母、凹凸棒、水泥、玻璃)系列,成为“十一五”期间重点产业,为建材、建筑、轻工、冶金、航空航天、水陆交通、军工、化工、电力、电器等国民经济提供重要的工业原料,彻底解决其产业“高开采、高能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粗放型加工模式,帮助滁州市非金属矿业从仅仅的“矿业”,而成为“高起点、高技术、高投入”的一条包括开采、加工在内的高新产业。

(三)谋篇布局,“十一五”期间,市局党组把基层县局建设作为大事来抓,建立党组成员分头包县制度,定期与县(市、区)党委、政府汇报、沟通和磋商,争取县局发展环境。天长市局检测综合楼2010年4月竣工验收,建筑面积3838平方米,主楼6层,造价370万元。凤阳县政府承诺支持资金3000万元,并在政务新区无偿划拨30亩土地用于凤阳质监基础建设。来安县局检测综合楼为五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预计360万元,主体结构已封顶,预计年底竣工。明光市检测综合楼项目已得到明光市政府批准,坐落于政务新区,占地10亩,一期工程建筑总面积3000平方米,待省局批准立项后即开工建设。全椒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筹划安徽省机械零部件产品质检中心建设方案。定远县局综合大楼2008年已经投入使用,2009年,该局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斥资30万元改造全市系统首个万级无菌实验室。

(四)加速改革,技术机构改革和整合重组重大突破。五年来,滁州市质监系统加快技术机构步伐,技术机构资源整合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市技术监督检测中心与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签约开展“检、学、研”合作,提升科技强检能力。将来安县技术所调整为市检测中心来安工作站,改变了来安县技术所的落后面貌。工作站组建之后,锐意改革、扩充项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0%。技术机构内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技术机构业务收入达到3000万元,比2006年增长147%。

2

以人为本树形象,质监队伍、文化建设成效明显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质监人才队伍建设。五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质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检”战略,鼓励技术机构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等,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目前,全市质监系统拥有7名研究生,15名中高级职称人员,公务员队伍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达到74%,比2006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

(二)坚持制度创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五年来,着重加强县局领导班子建设,健全领导干部考核机制,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和管理制度,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了科级领导岗位,引进、培养了一批高学历人才,全市质监系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滁州质监事业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坚持政治学习,加强队伍作风建设。五年来,全市质监系统通过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坚持强化管理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真正保障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有效强化了各级质监部门的整体素质,有力地提升了滁州质监的外部形象,全市质监工作呈现旺盛的活力。

新闻推荐

天长全程监督管理惠农补贴

天长全程监督管理惠农补贴

天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