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强化服务 突出特色 打造品牌 做好滁州职业教育这篇大文章 □滁州市教育局局长 张 勇

滁州日报 2010-05-31 18:05 大字

[摘要]强化服务 突出特色 打造品牌 做好滁州职业教育这篇大文章 □滁州市教育局局长 张 勇

●教育视点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滁州市职业教育的发展赢得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好滁州市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显得更加重大。

目前由于生产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滁州市劳动用工市场呈现出新的变化,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异常旺盛。今春,滁州市城区开发区企业开始出现用工难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新开工的企业用工缺口约1.7万人。随着招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大批企业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现代食品加工等企业入滁并开工,劳动用工必然会呈现“爆发式”的需求,滁州市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层次不合理、结构性短缺等矛盾将会日益突出。这些矛盾的解决,必须依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滁州市职业教育历史性地承载了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任。在示范区建设中,滁州市职业教育大有可“为”,我们要通过提“能”增“效”,做好职业教育这篇大文章。

强化服务意识 调整工作思路 职业教育服务示范区建设要有“为”

面对新的形势,滁州市职业教育必须强化服务意识,调整工作策略和工作思路,积极服务于示范区建设。

1.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积极推行产教结合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滁州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牛鼻子”。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工作有许多重点,最大的重点是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有许多要解决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校企合作。当前,滁州市开发区企业出现用工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重要原因是校企合作不紧密,校企信息不对称,从而造成“学校培养不对路,企业用工找不着路”。为强化人才保障,重点解决当前困扰滁州市企业用工难等问题,促进滁州市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我们亮出“六招”来破解校企合作难题,即召开校企合作洽谈会、建立校企合作联谊会、召开就业形势报告会、召开企业用工招聘会、大力加强短期培训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来为滁州市经济结构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数量足、质量优的技能型人才。

同时,要以科教园区为试验区,探索以产权联接为纽带,建立具有生产经营和实践教学双重功能的校内生产型教学工厂,按照企业化运作模式经营,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与企业开展“双向基地”建设,在深层次上推行校企合作,使学校成为企业职工的培训、技术和产品研发基地,使企业成为学生实训和教师实践锻炼的基地,提高实训基地的质量和利用效率。

2.激活教育机制,合理统筹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滁州市不少职业学校是由普通中学改制而来,在办学体制上重视学历教育忽视专业技能培训,在教育方法上重视全日制脱产教育而忽视在职教育和短期培训,很难适应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要积极激活职业教育机制,协调学校长期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关系,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要大力开展针对滁州市企业、特别是开发区企业用工需求的职业培训,积极开展一些短平快的培训项目,使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更具有活力。

3.扩展教学对象,将农民工、复退军人等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中。

目前,滁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和服务范围较多地集中在应历届初中毕业生群体,由于生源数下降,一部分学校办学的路子越走越窄,陷入招生难的尴尬局面。若将农民工、复退军人以及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等纳入职业教育中,不仅能为承接产业转移储备技能型人才,还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提升社会认同感,也为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4.立足滁州市工业园区,为园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目前滁州市一批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特色园区、专业园区正加速形成。工业园区必将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阵地,所以滁州市职业教育要立足工业园区,围绕滁州“四个基地”和“六大支柱产业”,瞄准园区需求设置专业、对准岗位需要设置课程、结合实践环节狠抓教学,为工业园区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撑。

1

突出办学特色 打造品牌专业 职业教育服务示范区建设要提“能”

客观地说,滁州市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能力还不够,为此:

1.实施错位式发展,统筹特色学校建设

我们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特点、产业转移和产业布局特点,遵循差别化定位,错位式发展和适度竞争的原则,确立县域职业学校发展总体方向和办学特色。机械电子、家电和模具是滁州市城区优势产业,滁州将打造千亿元家电信息产业,所以滁州市区及大滁城区域范围内的来安和全椒职业教育要积极为机械、电子、家电、模具、食品加工和新能源等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定远县职业教育要突出为现代农业和盐化工产业服务;凤阳县、明光市职业教育要彰显为旅游产业、矿产和农产品深加工服务;天长市职业教育要瞄准电子产业集群、现代加工制造业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来安和全椒既要服务地方特色经济也要围绕“大滁城”建设定位,突出为园区经济服务。

2.加强区域内专业建设统筹,增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适应性

经济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决定了职业教育调整与改革的方向,滁州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实用性、应用性。

目前,滁州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已有所暴露: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二产类专业过多,一产、三产类专业偏少;二是校与校之间重复设置的专业较多。一些学校盲目设置一些所谓“热门”专业,导致重复建设,学校招生数量不足,办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学校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不强,缺少企业参与;四是对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专业缺少相应的实习实训条件,与企业的要求不对口;五是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不能及时进教材、进教学内容,学生学非所用,造成学生就业岗位适应能力差,企业用工不满意。

滁州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局出发。在专业结构问题上,既要考虑专业设置的超前性,又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特点;既要服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又要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和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们要加强市场调研,研究产业转移规律,加强以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主体的品牌专业建设。要打造一批服务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省级、市级品牌专业和校级特色专业。

3.加强对就业市场规律的研究,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必然会带来就业市场的转变。长期以来,滁州市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就业市场在长三角、珠三角,所以我们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用工市场研究得较为透彻,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服务意识、培养目标上很大程度上还“盯”在长三角、珠三角。随着产业转移的不断跟进,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滁州市,目光转向内地,服务当地企业用工已成为必然。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客观上难以及时跟进,加之就业观念的滞后等原因,在短时期内滁州市必然会出现企业用工难题。

要及早破解企业用工难题,必须调整职业教育服务方向,由原来培养目标和服务方向紧跟长三角、珠三角,转向既瞄准长三角、珠三角又立足本地就业市场,做到内外兼顾,逐步转到重点向内。要大力实施劳动力“回归工程”,鼓励劳动者在家门口就业。加强招工平台建设,坚持开展用工招聘活动,建立经常性的用工信息发布机制和沟通机制。整合各方面培训资源,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着力解决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

2

加快园区建设 推进集团办学 职业教育服务示范区建设要增“效”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高度紧密联系意味着,办职业教育既要着眼于为经济社会服务,同时职业教育本身也要优化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建设好科教园区,提高承接教育产业转移能力。教育园区是承接教育产业转移、加速教育产业集聚、培育教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发展教育园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约利用土地、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益,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其服务城市建设、带动城市发展的功能。正因为如此,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规划建设12.86平方公里的科教园区,这其中职业教育园区占很大比例。我们要首先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做好园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园区定位和发展方向,努力使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教育发展、服务本地经济社会的基地和龙头。要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要重点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借鉴和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科教园区建设。

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走集团化办学的路子。职业教育走集团化、连锁化办学是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能力和办学效益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今后我们要根据滁州教育实际,以骨干(重点)学校为核心组建区域性、松散型职教集团,并逐渐向紧密型发展。每个县(市、区)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以县职业中专或县职教中心为核心,采取“上挂横连下辐射”的办学模式和“专业-实业-产业”的办学模式,充分行使组织、指挥、协调职能,将县域内各种职业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成集团,使职教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优化配置,力求做到实习实训基地共享与合理布局,实现师资共享,实现信息共享与市场分工。

3

新闻推荐

市政府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督查

市政府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督查

天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