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着这棵树 我找到了父亲 ■通讯员 郭彤彤 倪林
今年4月,和县石杨镇绰庙社区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递上了一份发黄的烈士证明。老人名叫程建国(化名),今年81岁,祖籍和县绰庙乡小万村,现在市里定居。其父是新四军沿江支队的小队长,在1943的一场战役中牺牲。老人此行,是为将父亲的坟迁至西梁山革命烈士陵园。
时间闪回那个硝烟年代。1943年春夏之交,日、伪军组织皖中“清乡”司令部,以日军一一六师团和十五师团一部及周围的伪军,对安徽省皖中地区进行两次较大规模的“清乡”和“扫荡”。敌人铁蹄所至,到处残墙断壁、尸横遍野。和县小万村地处山区,地形复杂,新四军沿江支队便在此展开了英勇的反“扫荡”斗争。当时,军民同仇敌忾,程建国的父亲便在那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新四军。
“小时候在池塘边玩,突然就能听到机关枪嘟嘟嘟的声音。我们就吓得往山里头躲。”程建国回忆道。记忆中,敌人的炮楼那么近。自己在往山里躲,可父亲却永远在往山外冲。终于,在一次战斗中,父亲所带领的新四军小分队一举端掉了敌人的碉堡。可英勇善战的父亲也就在那时成了敌人不得不拔的“眼中钉”。
后来,在全椒县陈浅乡的战斗中,父亲受了重伤,被村民救回村藏起后,再次被敌人找到并杀害。程建国只记得村里人说,父亲的尸体浑身是刺伤,敌人还喊话要“斩草除根”。没能见着父亲,母亲便哭着带着年幼的他仓皇躲进山里,整整21天。白天在山里寻点野枣果腹,夜里偷偷下山找点吃的,村里人也得匆匆打发他们走。
下山后,为安葬父亲,母亲到地主家借了口薄棺材,代之以三年的免费长工。年仅5岁的程建国便一人爬树淘粪捡拾柴火,回来自己生火做饭。夏天腌罐菱角包吃到冬天,冬天腌罐白菜吃到夏天。唯一能感知到母亲在身边,便是夜里母亲因为累和疼痛发出的痛苦呻吟。
即便这样,母亲还是通过卖粮尽力让他去读书。一次课后,伪军乡长的儿子因为看不起穿着破烂的他,喊他“土匪的儿子”。程建国气不过,跟他扭打了起来,弄破了他的鼻子。乡长夫人知道后,恶狠狠地把程建国拉到村口跪着,用板子和藤条把他幼小的背和屁股打到血肉模糊。程建国记不清母亲是怎样把他抱回家的,只记得一个月里,他都没法翻身,只能趴在床上睡觉。
战争并未在父亲牺牲后停止。在程建国的童年里,战争也从未停歇。他在自己的战场上艰难抗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母子才逐渐免受欺凌。
1950年,国家授予程建国的父亲烈士证书。1952年,13岁的程建国只身来到乡政府,找人开了两份证明——烈士家属证明和贫农证明。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这两份证明,他考取了全椒县初中,这是父亲第一次以特殊的身份帮他走出大山。之后的岁月,他更加刻苦。刚进校连阿拉伯字母都不懂的他,到初二便一跃成为班级前三。1955年,程建国顺利考取高中,1958年以优异成绩被合工大录取。
一件棉袄,程建国从初中穿到了大学,袖子烂到了手肘。冬天里,半个胳膊都被冻烂了。大学的床铺,别人铺的是棉被,他铺的是稻草。一次下课,正要回去的程建国被辅导员留下,开了个证明,让他去领一床棉絮和一件棉衣。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程建国的女儿说,两位给开证明的人,现在父亲都还铭记于心,时常挂在嘴边。父亲很少和她说自己经历的那些苦,但是会告诉她,在寒冷人生给他送来温暖的人。
程建国传承了父亲的坚毅勇敢,同样接续了父亲的爱国之情。“我要对党忠诚,对国家和人民忠诚。”怀着这份信念,大学毕业后,他来到湖南湘潭坦克厂从事高炮研究工作,随后又前往江西南昌某部队做海底深度探测工作。之后,他主动请愿回到马鞍山工作,照顾年迈的母亲。
回来后,看到报纸上有关于烈士迁坟的报道,程建国很是激动:“新中国已经成立这么久了,国家还是没有忘记英雄。”帮父亲重新安家,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他带着女儿回到家乡,找到了现在的绰庙社区。社区证实后,向当地退伍军人事务管理局提出书面申请,并全程跟踪。
可一个问题摆在大家面前。时隔68年,当时匆匆下葬的烈士还能不能找到?没有墓碑,山上也是杂草丛生。程建国最后一次到父亲坟前告别,是1958年考上大学的时候,父亲的坟前有一根手指粗的小树苗。“我找到,我肯定能找到。”程建国只说了这句话,就带着大家上了山。在一棵巨大的朴树前,他停下了。
“就在这”。当初的小树苗已经合抱不来。程建国站在那里,红了眼眶。
今年10月,赶在农历十月朝之前,和县正式将程建国父亲的坟迁至西梁山烈士陵园,并预备修进县志。“给爷爷换了个好地方,不再无人问津。国家没有忘记为国牺牲的先烈。”程建国的女儿触动地说。
新闻推荐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全椒县马厂镇喻河村的安徽天之骄鹅业公司。这里依山傍水,四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果园,一排排鹅舍大棚坐落在...
全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全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