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风韵随溪行,千年灵石尽传情
○骆跃泉
溯荇溪之名,现在能查到的最早记录,当属唐代会昌二年滁州刺史李濆所撰《荇溪新亭记》所载“得古溪郡之东北十里。按《地图志》,在皇道山之右。昔始皇途经是山,因以名焉。其下西永阳岭,迸流於荇溪,此溪是也”。按照记载,这里出现了几个方位地名,即永阳岭、皇道山、荇溪。
查找后世有关上述地名、方位的记载,大体有以下几种。
《滁阳志》(万历版):菱溪塘在州东七里,周一百三十丈。
《舆地纪胜》(南宋·王象之):菱溪在清流县。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欧阳修有《菱溪石记》。本名荇溪,避杨行密嫌名改曰菱溪”。
《方舆纪要》:(清·顾祖禹)“皇道山州东二十二里。相传秦始皇尝经此,下有秦皇塘,周三里,可灌田数百顷”、“又永阳岭,在州北三里,唐以此山名郡”、“菱溪,州东七里。源出永阳岭,经皇道山,又东南,则琅邪溪亦流合焉,至三汊河,注于滁河”。
《滁州志》(康熙版):“永阳岭,在州北三里”、“皇道山在州东北十七里。按李《荇溪记》:昔始皇途经是山,因以名焉。今其下有秦皇塘”、“菱溪,在城东。本荇溪,五代杨行密(驻)准南,淮人讳其名,以荇为菱”。
《大清一统志》:菱溪在州東,源出永阳岭,流经皇道山下,南入清流河。
《江南通志》:菱溪塘,在州东七里,相近为官塘,各灌田数顷。秦皇塘,在州东二十二里,周三里,灌田数百顷。
《滁州志》(光绪版):“又南至三都二保,为乌龙山。再南为皇道山。昔秦始皇途经是山,今其南有秦皇塘、秦王拖锹岭,皆遗迹也”。
综合上述记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共论:即自上而下,水出永阳岭,流经皇道山。再进入荇溪。只是永阳岭的地名已不复存在,皇道山亦已变成了今天俗称的黄道山、秦皇塘按史志所载方位面积当是今天的双拥水库,荇溪早已更名为菱溪。
至于《方舆纪要》所载“皇道山州东二十二里”、“永阳岭,在州北三里,唐以此山名郡”两条,笔者以为值得商榷:一是“唐以此山名郡”,中国的山川很多是因为人文的变迁而命名,所以这里存在一个到底是“唐以此山名郡”,还是“唐以此郡名山”的问题。二是皇道山和永阳岭本应相距甚近,怎么会有“州东二十二里”和“州北三里”这么大的方位和距离的差距,明显是失误。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先后爆发八王之乱和匈奴入侵,许多人流离失所,北方人口出现了大量南迁,史称“永嘉南渡”。为安置流亡的士族并维护他们的特权,东晋及以后的宋齐梁陈各朝先后在移民聚居的管辖之地,以他们原籍州﹑郡﹑县的名称(亦有新立名称者)设立临时性的地方行政机构以登记和管理他们,于是在南方出现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只是加上一个“南”字,这些州郡县被后世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南朝刘宋元徽元年(473年),原侨置于今来安县城顿丘山上的顿丘县改置新昌郡,治涂中镇(今滁州市区)。萧梁大同二年(536年),改新昌郡为永阳郡,并置谯州。陈太建七年(575年),移盱眙之北谯州于涂中镇,改称南谯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南谯州更名滁州,领清流、全椒二县。唐景龙二年(709年),从清流县中分出东半域而新置永阳县,滁州开始领清流、永阳、全椒三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滁州再次改称永阳郡,仍领三县,此际是大永阳(郡)领小永阳(县)。乾元年间复改永阳郡为滁州。
由上可知,永阳二字于滁州而言存在久远,而永阳岭作为特指的地名,除了上面提到的《方舆纪要》里那条可能误载的信息,并无其他记录。笔者以为,如同清流河因为清流县而命名一样,永阳岭当是以郡命山。
永阳岭作为一座山岗,即便经过千百年风雨剥蚀,也不应该不复存在了,最大的可能就是更名了,所谓“山也还是那座山,名已不是那个名”。
辑录前贤所载多番比对,加上数次实地徒步考证,笔者以为古代的永阳岭所在就是今天南谯区三官境内的乌龙山一带山岗,整体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方位大致自雷桥村的黄土坂子,经小黄郢、王庄、竹园庄、牟山根,到乌龙山一带,乃至延伸到来安县平阳水库附近的八石山。
永阳岭的自然水域流经皇道山、秦皇塘、秦王拖锹岭,最后进入荇溪(菱溪)。这一段低山丘陵的自然水域由西北流向东南,既存于历代地理志书所载,更符合滁州西北高东南低,水往低处流的丘陵地貌特征。
作为永阳岭后世今生的乌龙山,曾建有茅司徒庙。南宋《通志》载:宋绍兴初,县多虎,有石尉者立茅司徒庙于此,率兵捕逐,害遂除。清代《来安县志》还有乌龙山曾建有乌龙王庙、兴云寺的记载。乡贤胡松在此留下了《行春乌龙山》的吟咏:久羁尘绁阻吾庐,每到花时赋遂初。山境不缘人境变,宦情应共世情疏。溪边鸥鹭闲相向,海上楼台静可居。却喜烦襟时此豁,懒从人上治安书。
从历代志书所载和实地考证结果比对,菱溪的位置指向一致,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菱溪湖公园。明代记载的体量是周长大约430多米(《滁阳志·万历版》:菱溪塘在州东七里,周一百三十丈)。
至于荇溪如何更名为菱溪,无论是欧阳修的《菱溪石记》,还是其它志书所载,都明确指向一个事实,即避五代十国时吴王杨行密的讳而更名。这里还有两个记载可以佐证:《翰府名谈》(北宋·刘斧):杨行密据江淮,滁人谓“荇溪”,为“菱溪”,“杏”为“甜梅”,扬州民呼“密”为“蜂糖”。《全史宫词<十国春秋·吴太祖世家>》(清·史梦兰):君王神勇慑扬滁,菱水蜂糖尽改呼。早起内庭传盥漱,沙锣不用侍儿扶。(未完待续)
滁阳
CHUYANGYIWANG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很多人知道韦应物一首《滁州西涧》开启了滁州山水文化的先河。但很少人知道在唐代的滁州东郊,当时还有一处近郊最大的水上园林——荇溪,和琅琊山一起从滁城的东西两面共同托起了滁州山水文化的时代芳华。
(一)名已无称永阳岭,襟带一川是此溪
尹梦璧《菱溪夜雨图》
原来安放在意在亭北侧的菱溪石
新闻推荐
9月27日,合肥公安交警部门发布国庆假期出行提示,公布高速公路易堵点段及绕行线路,提醒出行市民错峰出行,合理规划出行路...
全椒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全椒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