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立体养殖天地宽 ——南谯区章广镇孟洼民族村村民石家山、郝廷菊夫妇发展养殖业侧记

滁州日报 2017-04-21 10:00 大字

[摘要] 立体养殖天地宽 南谯区章广镇孟洼民族村村民石家山、郝廷菊夫妇发展养殖业侧记

本报记者王晗笑 通讯员武建周

4月18日上午8点多,南谯区章广镇孟洼民族村村民石家山、郝廷菊两口子照例把自家养的上百头水牛赶到村子的空地里放养。看着牛儿悠闲地吃草,石家山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回家乡搞立体养殖这几年,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看着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感觉日子过得很有奔头!”

石家山早年到重庆打工,和当地姑娘郝廷菊结婚后,两人一起开超市、开宾馆,打拼了近20年。2011年,章广镇党委、政府向他发出了回乡创业的号召,经过深思熟虑,满怀家乡情结的石家山带着妻子回到村里重新创业。

考虑到村子周围山多,水草肥美,石家山掏出之前攒下的约300万元积蓄,租土地、修厂房、买机械,购进了63头小牛,开始探索以肉牛养殖为主、鸡鸭鱼多样养殖为辅的立体养殖之路。

“政府帮我们协调了土地问题,每年还免费开展两次大型防疫,一切都算比较顺利。”他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回收周边农户的稻草、玉米秸秆给牛当饲料,平时在村子的空闲田里放牛时,牛儿吃了田里的杂草,牛粪还能还田,算是一举两得。”

为了改善品种,石家山2013年引进了两头印度摩拉牛。“这种牛是奶肉兼用型,产肉量比本地水牛高得多,和其它的牛杂交,生下的小牛可漂亮呢,出栏的价钱也要高出一两千元。”他兴奋地告诉记者。

石家山说,一头小牛养一年半就可以出栏,大都销往全椒等周边地区的牛肉加工厂。牛只要能养殖出来,就不愁没有销路。几年下来,他家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存栏的牛有150余头。

养了这么多牛会不会影响环境?石家山告诉记者,所有的牛粪都能得到有效处理。在养牛的同时,他挖了120亩水面养鱼,种了200多亩田,还养了500只鸡、2000只鸭。牛粪经过发酵处理可以喂鱼,也可以下田做肥料,田闲时又可以种牧草喂牛,这种“链条式”立体养殖方法,最大限度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既减轻了环境污染,又降低了养殖成本。

经过几年的精心经营,石家山的养殖场逐渐开始回转资金,他扳着指头算了算:“一头老牛能卖到1万5千元,去年我卖了六七十头牛,再加上其它养殖收入,一年纯利润有四五十万元。”

现在,石家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成了镇上有名的养殖大户,对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雄心勃勃。

新闻推荐

“电商学堂”助力创业脱贫

“电商学堂”助力创业脱贫

全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椒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