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美 之 旅 ——朱力先生从艺六十年追踪
[摘要] 寻 美 之 旅 朱力先生从艺六十年追踪
○崇之杰/文
朱力写意花鸟作品《五月果香》(48×45cm)
朱力写意花鸟作品
《双寿图》(100×35cm)
见到朱老,是在“朱力先生从艺60周年画展”开幕式上。今年7月15日,这个画展在全椒县吴敬梓故居举办,已是80岁年龄的朱力先生没有老态,精神矍铄,依然忙前忙后照应前来观展的嘉宾友人。
在吴敬梓故居举办画展,是有他的深意的。当年十几岁的朱力从故乡出发,到外面天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大千世界追寻艺术的美,辗转跋涉,孜孜以求,如今已走过60年艺术历程,他不忘初心,是怀着一颗眷恋家乡的心交答卷来了。展出精心选择的30多幅画作,是朱力先生艺术创作的阶段性代表作,吸引着嘉宾友人驻足欣赏细评。而前不久,他犹能跟上时代脚步,与现代气息吻合,举办了“朱力从艺六十周年网络画展”,从5月1日开幕到5月18日收官,展出他各个时期的精品力作160余幅,在网络世界里吸引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网络微友观看,并广受点赞和好评。
在艺术追求的路上,朱力已经走了60年,循踪回望他的从艺历程,显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痴迷艺术孜孜不倦的身影。
一
1959年,朱力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幻灯制片厂任美术编辑。当时,他除了搞美术还喜欢写写文章,当他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发表后,领导要他兼任文字编辑和摄影记者,发给他一台进口照相机。从此他文字、绘画和摄影兼顾。
1964年5月,朱力从合肥调往滁县地区参加《滁州报》创刊,并担任美术、文字编辑和摄影记者。他相继采写了《程宏英务农记》《战斗在大圹圩的青年人》《柳圩新歌》等新闻通讯作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滁县地区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村第一步改革。朱力当时是地委新闻科长,他先后写出《牧牛者之歌》《这条路真喜人》《勇于在风雨中创造的人》《地委书记看望专业户》等新闻作品。同时他拍摄了大量反映农村改革题材的摄影作品,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新观察》等报刊采用,为宣传和推动农村改革作出了贡献。1983年,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组织全地区30多名摄影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工厂学校、集市码头,进行创作采风,并将作品汇集赴北京举办《皖东新貌》摄影展览。1984年,朱力又成功地举办了两期农民摄影知识培训班,为全地区培养了数十名摄影人才,后来这支业余摄影队伍成为宣传农村改革的重要力量。朱力热心传授技艺,辅导他人,赢得人们尊重,成为滁州市摄影界第一代领军人物。
朱力拍摄的大量摄影作品,除了具有较强的新闻时效性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外,作品的构图、光线、色彩等,都体现着他的审美追求,給人以美的享受。1973年,他第一次使用彩色胶卷,拍摄当时滁县鱼苗厂捕鱼的情景,画面充满晨曦暖色,渔民合力拉动围网,鱼儿腾空跃起,激起闪闪水花,像是一幅美丽的油画。这幅名为《渔场的早晨》的作品被安徽摄影家协会选送到中国摄影家协会,入选1973年文革后全国首届摄影展览,后又被选入庆祝建国30周年大型画册《中国摄影艺术作品选》(1949-1979),成为朱力摄影艺术代表作之一。1976年以后,朱力相继拍摄出《看谁为队积肥多》《我家的拖拉机》《绿荫下》等优秀作品。
朱力在大量拍摄新闻作品的同时,还拍摄了大量的山水风光照片。数十年来,华山、峨眉山、武夷山、九寨沟、桂林、西双版纳和新疆边陲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50次登临黄山,冒暑热严寒,攀险峰危崖,奇松、怪石、雾海、温泉,春夏秋冬,不同的时机,不同的角度,一个又一个美妙的镜头,在他的苦苦寻觅中产生,汇成《黄山仙境》《黄山大观》摄影作品集。《黄山仙境》摄影画册由新华出版社印成中、日、英三国文字出版,因此朱力成为文革后期最早向海内外推介黄山的艺术名家之一。1999年,江苏卫视专题介绍了他50次登临黄山的创作经历和艺术成就。
从1962年起至离开新闻摄影岗位,朱力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摄影》《人民画报》《人民中国》《中国建设》等中央和省级报刊先后发表摄影作品近三千件,有的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或参加中国摄影艺术作品展在国外展出。1981年7月,朱力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89年10月,中国摄影家协会向他颁发从事摄影工作30年荣誉证书、证章,表彰他在我国摄影事业中所做的贡献。1992年,安徽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文化生活》节目中以《一位孜孜不倦的摄影家》为题,专题介绍艺术家朱力在摄影和绘画两个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二
作为摄影家的朱力,原本却是美术科班出身,因此他心中一直萦系着绘画情结,多年来一直对国画艺术心追手摹,于是他后来国画作品频频问世,应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朱力幼年受父亲喜爱国画的影响,自小就喜欢画画涂涂。在全椒中学读书时,美术老师卢鸿儒、钱如珍教学生学习素描,练习写生,使朱力受到艺术启蒙。他1956年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美术科,学习国画专业,师从孔小瑜、童雪鸿诸先生。著名国画大师萧龙士先生移居合肥后,他循声拜望,常得萧老指点,遂结下师生之缘。六十年代初,朱力即有《莳秧行》《春江放筏》《江畔》《五月批杷》等作品参加省内外画展,并见诸报端。1972年起,朱力专业从事摄影,但国画情结难于忘怀,每每外出,他总要投师访友,经常出入展厅和画家书斋。其间,他拜识了刘海粟、林散之、许麟庐、唐云、孙其峰、亚明、陈大羽等诸多国画名家。观摩名家作品,观看名家作画,使朱力深受教益启迪,学到不少绘画技法。同时他深知,绘画必须先以名贤妙迹立根本才能有所成就,因而他对青藤、八大、虚谷、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作品读之不厌,临之不倦。在注重师法前人的同时,他更注重师法自然,平日里他常常背着画夹进花园,逛鱼市,面对生动的形象,观其态,取其神。为了画好枇杷,他多次到徽州,流连在新安江畔三潭枇杷林中;为了画好鱼鳖,把鱼鳖养在家中;为了画好梅竹,把梅竹栽在自家庭院,边观察,边写生,边创作,真可谓“日间挥写夜间思”。
数十年来,朱力勤学深思,静心参悟绘画妙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简炼、自然、以拙见巧、平中生奇、小中见大的写意花鸟画创作风格。他绘画注重物象造形的提炼,以“书”入画,讲究用笔的力道和韵味,苦追笔简意深效果,在简中求力度,求拙味,求意趣。他的花鸟画,取材广泛,意趣多样。梅、兰、竹、菊、荷花、枇杷、葡萄、芭蕉、玉兰、蔬果,信手画出,皆能传神,涉笔成趣。而他笔下的八哥、麻雀、白头、燕子、蝴蝶、螳螂、鳜鱼、螃蟹等鸟虫动物更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作画数十年,有近千百幅国画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和出版社出版,多次在滁州和合肥举办画展。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江苏卫视以及《名人与艺术》《书画家》《安徽画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均有专题专版介绍其艺术成就。陆续出版有《朱力画辑》《朱力国画作品选》《朱力枇杷画作选》《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朱力》等。
摄影家的审美视角,使他在绘画时有意无意将摄影元素融汇其中,画作就多了一些味儿,显示出独特鲜活生动的艺术魅力。
三
对美的追寻,朱力矢志不渝。在安徽省艺术学校学习时,20多岁的他对未来无限憧憬,对世间的艺术美有强烈追求。他除了抓紧时间学习绘画外,还经常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受到经典文学作品的熏染。读着读着,他就拿起了笔,练习文学写作。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1958年3月在《合肥日报》“杏花村”文艺副刊发表。1960年1月,朱力的短篇小说《风雪夜》在《安徽日报》发表,小说中的主人公林桂英有着火一般献身事业的热情,这个文学形象与时代氛围相契合,在当时引起较大反响。后来,工作忙了,但他总要挤时间阅读文学名著、唐诗宋词、散文小说。可以说,是文学最初唤起了他对美的向往,唤醒了他的审美感知,提升了他的审美能力。
多年的艺术实践使他深知,艺术家的上进,除了手上的技艺外,关健在于胸襟、眼界和学养。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画外功”至为重要。多年来,他学习绘画理论,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性情,提升艺境,使创作跃向更高层次。他还是收藏家,多年来,他收藏诸多名家书画,既为自己欣赏、学习和借鉴,也乐于让别人观赏和研究,为此他举办过现代名家书画收藏展,出版了《梅竹轩珍藏书画选》。
七年前,朱力突发急病,作了心血管瘤手术,经受了一次生命历险,当时他已是70多岁的老人。但身体刚有恢复,他又拿起了画笔。这一次在吴敬梓故居的画展,其中有多幅作品是他生病以后画的。有人发现,这些画的笔墨风格起了变化,这也许是对生命的体悟,对人生的感悟,悄然引起了他笔端的变化。
朱力幼年时国难当头,走上工作岗位后,当时政治运动频仍,但令同事和朋友们钦敬的是,不管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如何变化,他的人生旅程始终盯住一个方向,做好自己的事,不受干扰,迷恋艺术,在绘画的路上不停地求索。从市文联副主席的岗位退休后,他进入了艺术追求的第二青春,每日临池、作画、会友,到今年80岁时,他依然坚持绘画“每日一课”。
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旅程,在这个意义上,朱力的人生就是艺术的寻美之旅,追寻美、探索美是没有止境的,他永远在路上。我与先生曾是同事,相识相知已40多年,仰慕之情,久已有之。在朱力先生艺术生涯走过60年的时候,我愿他珍重身体,我相信他的艺术创作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会有更精美的画作问世。
朱力写意花鸟作品《松梅双喜图》(84×152cm)
新闻推荐
全椒拧紧城乡居保资金发放“水龙头”
全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