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城的早饭味 □阚 明
[摘要] 椒城的早饭味 □阚 明
在家乡全椒,我总会惦记椒城的早饭。沿街穿巷的早点店到处都有,在许多新建的小区门口也有。但我最爱去的只有几家,且都处在人口密集的老城区,房子基本还是老房子,一、二十年的老铺子,厅堂布置一如过往。这几处早点店或许更具有些传统的饮食味道:主人热情的吆喝,热气氤氲的大瓷碗和蒸笼,平底铁锅里正炕得滋滋啦啦蹦着热油星的菜饺和锅贴,还有揭开的木制锅盖,以及店里敦实厚重的木制大条凳,它们无不呼唤出我脑海深处的美好记忆。
走在老城街道,两侧青瓦灰墙嵌满岁月的痕迹,逼仄的巷道滚动着岁月的年轮,有着千年历史的青石板桥烙印着历史的沧桑,椒邑母亲河——古襄河浮荡着昔日的喧嚣和桨声灯影。在老城的早点店堂里静静地坐一坐,候着自己点的早饭,你总会从梁上悬着的积满尘垢的铁制老电扇上,和主人忙碌的身形中,刍出一些昔日的滋味。
早点店的主人是豁达的,从不会像城市里餐饮店里那样,前台的收银员常会板着一副面孔,毫不客气地让你先付款,端上来却是大大缩水且价不廉的一碗早饭,即使其盘盏是如何的光鲜,但所食之物却是大大打了折扣的。而椒邑老城的早点店却不一样,即使一大清早的,人头攒动,也绝不会一进门,老板就先盯着你要钱。老城的早店铺,人们都是吃饱喝足后,不急不慢地抽张餐巾纸擦擦嘴,临走前再和正在忙碌中的店主结帐,绝不会多算你一分钱,诚信仗义。
至于咱椒城的早饭,那实惠也是大都市里人所无法比拟的,表里如一,内外兼秀。馄饨、面条,盛在一只只雪白的大瓷碗里,汤里飘散开油荤、点缀着小葱、洒着洗辣椒粉,在主人手中飘逸着浓郁的香气,端到你的面前,令人顿味觉大开,还没睡醒的食欲顷刻大振,吃得往往比自家做的早饭要香得许多许多。敞开的不锈钢桶里,黏呴呴的稀饭也保你盛到粥满汁溢,主人绝不会有任何怨言,这是老人们的最爱,有营养,好消化吸收。店主自家腌制的小菜,各式各样,都是就地取材,地产的蔬菜做的,也是本地人爱吃的,如萝卜干、雪里蕻、红红的磨胡椒、干子炒青椒、酱拌的藕丁等等,洗干净的小碟子整齐地堆砌在一侧,只要你不怕齁,小菜取碟随便你挖,下饭吃得香,令人大快朵颐。
店里一元钱三个炕菜饺和锅贴,还没出锅的时候,就簇拥着一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食客,有的端着碗,有的捧着碟,眼神早就顺着木锅盖缝隙里升起来的袅娜热气往里探。炕菜饺现在不像以往那样用柴禾松毛烧了,烟熏火燎的,烧锅的人常被熏得面红耳赤,眼珠子发红。如今都是罐装的液化气,火大火小随意调节,火头足,锅里所炕之物,那是不太可能炕糊的,除非手艺不精,那食客也会大减的。老城的老店里,极少有此状况的出现。满满的一锅七、八十个饺子刚端下来,周围一盘盘碟子里很快就堆得如隆起的小丘,金黄色挂着面衣子的大菜饺、肉包子、锅贴满满地堆砌在刚才还雪白的磁盘里,随着散开的人群,流动在店堂里的大小餐桌上。用筷子夹上一块,蘸点磨胡椒,就着热气咬上一口,那一刻,散溢的韭菜粉丝芳香,片刻间就化作醇美的味道渗进每一个人的舌苔里。一边勺着馄饨的仙汤喝,一边啧啧舌苔上的滋味,那鲜美的味道便萦绕在口腔里,甭提有多香了。即使在大都市里,无数个品牌连锁店的早餐,他们也有面条,也有馄饨,但都吃不出全椒馄饨特有的那种鲜味。这个不是我瞎诹,咱全椒人最有发言权。
吃饱喝足后,全身热呼呼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时候可以选择徜徉在千年历史的积玉桥上,踩着让岁月磨得闪烁着幽幽青光的石板,行到桥梁拱的最高处,扒在齐胸高的桥栏上,睹碧水悠悠,任轻颸拂面,畅想着古襄河和老城的美好未来,浮想着明清时候这里曾踏过一代名吏戚贤、明大将军平安、大儒吴敬梓、传道授业的薛时雨等全椒诸多名人先贤的足迹,片刻,胸中洋溢出的万般自豪感,那般惬意和着椒城的菜饺子馄饨味,一起在心头升腾、升腾。那滋味,是美妙的,是静心休憩的,是无与伦比的,亦是无比快活的!
每每回到我的家乡——滁州市全椒县,就深爱着全椒特有的这般滋味!
新闻推荐
全椒开展“百企帮百村”扶贫行动
全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全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