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的“增收账” 本报记者张 杰 本报通讯员王 敬
[摘要] 种粮大户的“增收账” 本报记者张 杰 本报通讯员王 敬
4月的皖东大地,处处呈现夏粮田管和春耕备耕繁忙景象。全国种粮大户、全椒县襄河镇邱塘村农民欧春华这些天格外忙碌——2400多亩小麦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要落实仓储;把周边农户零散的土地流转过来,要逐户签订协议;抢收抢种的日子日益临近,要选择优质的稻种进行浸泡,还要联系大型收割机,备足生产资料。4月底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记者前往邱塘村采访了正在忙于春耕备耕和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的欧春华。
欧春华家门前宽敞的稻场上一溜排摆着10多口1米多深的大水缸,欧春华正在同3名管理人员商量农事。“要购买7350公斤稻种,选择9优418和3优98优质粳稻种”,他对管理人员高保山说。紧接着,他拿出一沓纸继续吩咐,“这些即将流转土地的农户待午季结束后加紧签订协议。”
上世纪90年代初,欧春华承包荒地近百亩,种植经济林。当时,由于粮价低,农民不愿种粮,出现了一些抛荒田,欧春华拾了起来,两年后有农田300亩,他充分利用种粮食、养猪、养鹅等循环经济,手头稍有积蓄,便不断流转周边农户的土地,到去年有土地近千亩,拥有大小机械11台,去年收获粮食75万公斤,获纯利近30万元,年底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称号。
“事实证明,种粮食大有甜头,小打小闹不行,要实行规模经营、精细化管理才能增产增收,土地才能生金。”欧春华掰开手指算了一笔细账,土地集中种植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争抢了农时、节约了劳力,亩均节本80元;与粮食加工企业实行大批量订单销售,每公斤稻谷高出零售价6分钱;统一购进优质品种、统一防治病虫害和田管,雇用了8名生产能手进行管理,依靠精耕细作亩均增产20%,这样算下来亩均增收200元。“农户同样有利可图,”他说,“每亩地可获租金320元,加上各种补贴,每亩净收近500元,再腾出时间务工经商,还可以来做季节性生产,来我这里打工一年给6000元工资,生产能手参加管理一年可得1万至3万元,收入十分可观。”
欧春华说,今年以来,已先后投入300多万元,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农机具和土地流转支出等。他说,县、镇政府和村干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去年争取到国家投资60万元修建了一个小水库和6面当家塘,解决了灌溉问题;县农委出面帮助协调150万元贷款,解决了仓储问题;农业技术人员经常来现场指导施肥、防病害等技术。村干部经常向农户宣传土地流转的好处,促成了如今的规模经营。他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午季将收获小麦100万公斤,与粮食加工企业已经签订了合同,解决了销路;午季结束后将再流转土地3400亩,加上原有土地,经营面积将达5800亩,全部种水稻,年底将收获稻谷350万公斤,加上小麦收入年纯利100万元。下一步,打算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产品商标,建基地、创品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力争用3到5年建成皖东优质粮生产基地,为打造滁州“百亿粮仓”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新闻推荐
丰乐大道展新貌
全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