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念活“土地经” ——全椒县土地置换工作的调查记者蒋海潮 罗孝海 通讯员高会林

滁州日报 2010-05-21 18:06 大字

[摘要] 念活“土地经” 全椒县土地置换工作的调查记者蒋海潮 罗孝海 通讯员高会林

编者按:全椒县2009年度申报并实施的11个批次4964.166亩置换项目全部通过省土地资源厅验收。如此大面积项目一次性获批,在滁州市乃至全省尚属首次。

土地置换是推进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和滁州科学发展的关键抓手,是改善和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全省获得了先行先试权。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全椒县扎实开展土地置换工作,截至2009年底,全县共拆迁自然村庄213个、农户3468户、房屋面积39.46万平方米,共复垦耕地6267.53亩,在全市土地置换工作中走在前列。该县统一由镇政府作为土地置换主体,土地置换工作进行得扎实有效。近日,本报派出记者,对全椒的经验进行了探究。

走进“新白酒”

驱车进入六镇镇白酒村新的村民居住点,透过沿途一排排笔直碧绿的行道树,到处是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田垄,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沟渠,间或夹杂着几方波光粼粼的水塘,宛如进入一方新的天地。紧邻村部的沿街,一大片整齐划一的别墅型连体安置小区映入眼帘——规划布局整齐有序、房屋院落宽敞明亮,崭新的农民新村在明媚的阳光下闪烁着乳黄色的光芒,既现代大气又不乏田园气息。该村首批拆迁安置进来的两百余户农民就聚居在这里,过着村若街市、“鸡犬之声相闻”的日子。

在紧挨着安置小区的村部里,六镇镇党委书记肖继根、副镇长罗玉军和白酒村党总支书记张家龙向记者详尽介绍了白酒村开展土地整治和建设用地置换工作的情况。白酒村共5600人,38个村民组,在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的24个村民组全部规划拆迁。目前首期已拆迁安置11个村民组,安置点占地面积68亩,另有9个村民组即将拆迁完毕,剩下4个将在10月底前全部完成拆迁安置。据测算,一期工程置换出的土地面积也就是被拆迁的面积为535亩,按照田成方、路相连、沟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复垦标准,可新增耕地531亩,除去安置用地,净增耕地463亩;二期与一期工程面积相当,总的算来,可净增良田近千亩。

村委会的选址“秘诀”

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一样,白酒村的土地置换工作经历了阵痛和蜕变的过程。村书记张家龙向记者道出工作伊始的艰难:由于看不到安置点建成以后的效果,尽管村干部们磨破了嘴皮子,群众对拆迁工作始终半信半疑,最初上报的四个村民组的拆迁工作举步维艰。为了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镇党委、镇政府和村两委在决定首批被拆迁村民组的选择和安置点的建设选址上真正动了脑筋、下了功夫,用肖继根的话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务必保证一炮打响,让以后的工作事半功倍!”

在拆迁村民组的选取标准上,该镇镇、村两级创造性地发明了“大、少、差、好”的“四字箴言”,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村庄面积大、村庄户数少、房屋结构差、群众基础好。村庄面积大、户数少是为了让置换出来的土地面积大,安置补偿结余下更多资金可全部用于安置房及其配套建设,让群众多收益。为此,工作组对24个拆迁村民组进行逐一丈量,遴选出4个村民组进行首批拆迁安置。(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全椒七年治水变“穷山恶水”为“富民摇篮” 新华社记者 王圣志

全椒七年治水变“穷山恶水”为“富民摇篮”新华社记者 王圣志

全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