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谯 从农业大区到江北新城

安徽日报 2018-11-27 11:12 大字

建区以来,滁州市南谯区白手起家,在艰难坎坷中开拓,在求实探索中奋进,用勤劳的双手、顽强的毅力,合着改革的节拍,铸就了一座座实践者丰碑,谱写了一曲曲创业者之歌。

新世纪以来,南谯区紧跟滁州市城市化进程步伐,在跨越发展和奋力站稳全市前三的攻坚号角声中,已从建区之初的农业大区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田园综合体、工业强区。

2018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17亿元;财政收入11.81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18.97亿元;产业结构由建区时的60.8:22.3:16.9调整为13.3:57.25:29.45。

未来,南谯区将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政治保证,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南谯。

经济腾飞展宏图

1992年,南谯区成立之初,地区生产总值仅3.82亿元,私营企业仅有113家,年营业收入7291万元,入库税金471万元,且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行业主要以砖瓦、采石、水泥预制、粮食加工为主,全区财政收入不到800万元。

为打造一个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力引擎,南谯工业开发区于1999年6月开始规划建设,2003年5月成立开发区管委会,当时辖腰铺、城南两个园区,2006年8月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 2007年7月随着乌衣园区划入管理,形成了“一区三园”发展格局,总体规划面积达到49.8平方公里。自开建以来,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多亿元,建成区面积15.2平方公里。同时,沙河工业园等乡镇工业园区也在不断壮大规模。

大滁城建设规划全面实施后,该区又确立了“二产三产并重、内资外资并用、园区城区并进、科技创新提升”的发展新思路,通过专项招商、定向招商、环境招商、产业链招商及园区共建等手段,争取把南谯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站和首选地。

工业开发区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智能电气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在库纳税入园企业286家,其中上市企业2家;园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4家,战略性新兴企业11家,“四上”企业84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59家,资质等级建筑业16家,限额以上批零住宿企业8家,规模以上服务业1家。 2015年顺利完成了省国土厅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成果审核验收工作,并在全省52个省级(筹建)开发区中排名第三。 2017年园区依托奥特佳科技、沃特玛电池等龙头企业和项目成功申报了滁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获市政府批准联合市经开、苏滁产业园共建。

截至2018上半年,与上年同比,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17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21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01亿元,同比增长9.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95亿元,同比增长7.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3:57.25:29.45。在全区国民经济总量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最高,增速最快,贡献最大,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全区经济高速发展主引擎。

城镇建设铸辉煌

2008年,随着乌衣镇被滁州市委、市政府列为大滁城副中心,南谯区至此告别了有区无城的历史,一场“挥师南下乌衣”的新城建设战役拉开序幕。短短三年,与南京隔河相望的千年古镇乌衣,一座紧邻滁城和南京的现代化新城就逐步从蓝图走入现实——这就是有省市东向发展桥头堡之称的南谯新城。

南谯新城总体规划规模近期为18.2平方公里、远期为36平方公里、远景规划为50平方公里。全力快速推进新城建设,努力成为打造新型产业园的急先锋、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站、首选地。

截至目前,南谯新城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110多亿元,建成100多公里城市路网,拉开了28平方公里的发展框架;铺设供水管网近80公里;新建一座日处理量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130公里;新建两座日处理量80吨的垃圾转运设施;新建天然气配套管网60km;供电线路(管道)60公里,建设7个安置小区80多万平方米。建成区行政中心、滁州市第十二中学、第四小学、医院、双洪生态文化公园、七星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人武部公安分局消防大队综合楼、邻里中心等一批公共建筑。新增公共绿地120万平方米。开发建设了碧桂园欧洲城、恒大江北帝景、富力乌衣水镇、旺角花园、公园壹号、银润明珠城、菊香苑等商住项目,南谯新城建成区面积已达16.55平方公里。

未来,南谯新城不仅建成滁宁之间的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大滁城副中心,还将建成区域性发展的核心区、先导区和示范区,以及以高新技术、商贸物流、休闲度假等新型产业为主的现代化省际边境城市。

近五年,8个镇建成区面积由2206公顷增加到2597公顷,道路长度达到1131.94km,道路面积达到640.76万m2,供水管网长度达到946.6km,排水管网长度达到247.03km,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80公顷。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公用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极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了投资环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南谯区开展“三边三线”环境整治,持续推进“三治三增”美城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区8个镇范围内新建9座垃圾中转站,每年投入2430万元,市场化运作、无死角、全覆盖,实现农村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管理模式。新建污水处理厂,并提标改造,开展“厕所革命”,推进农户将粪液粪渣还田资源化利用。

“三农”发展今胜昔

农业产业日趋现代化。一是优化种植结构。建立27万亩水稻、19万亩小麦粮食生产功能区和6万亩油菜籽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依托龙头企业,改造和新建菊茶基地3000亩以上,深度挖掘菊茶文化;设施蔬菜实现产值6800万元。建设大柳黄金梨园、珠龙蓝莓草莓园、沙河新塘与腰铺姑塘葡萄园等基地,全区水果面积扩大到2.8万亩。二是转型养殖体系。改造提升适度规模标准化畜禽养殖场10家,申报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规模化养殖达到80%以上。全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1万亩,建设水产苗种繁育、乌衣生态养蟹、富杰青虾养殖、圩区精养鱼塘、山区水库综合养殖等五大特色渔业基地,推广长江水产池塘循环水流养殖技术。三是融合农业三产。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农旅文结合,开发皇甫山、红琊山、金鹏休闲农业等一系列农旅融合项目,围绕百里特色产业带,逐步扩大群众性体验旅游产品影响力。四是提升品牌质量。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0家企业、16个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家企业、5个产品,绿色食品5家企业11个产品。五是培育农业主体。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各类家庭农场36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48家,全区新流转土地6095.56亩,省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总数突破50家。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打造菊茶饮品、休闲熟食、植物提取、畜禽加工、保健食品等一批产业集群。六是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与安农大、南农大、省农科院等一批农业院校合作,实施“互联网+”战略,构建菊泰滁菊公司、双燕贡菊厂、金玉滁菊公司、山里人合作社、新兴养殖合作社、滁菜坊公司、邮乐购、村淘和 “源网”平台9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涉及茶叶、菊花、畜禽产品等多个类别,并呈逐年增加趋势。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2006年以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确立了让农民“种高效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村、做文明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思路,把村庄布点由2571个自然村调整为232个,先后建设55个农民新村,改造30个旧村庄,涌现出以乌衣红山和白庙、沙河新塘新村等一批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社区服务完备的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

此后,从城乡融合发展实际出发,按照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11+4”模式,全力打造姑塘样板村,建设滁宁快通和滁章线两条省级森林绿色长廊及美好乡村示范展示线,努力促成“一核、七片、八线、四圈”美好乡村建设新格局。精挑细选白庙村、金山古民居等村庄作为典型示范村,以“点”串“线”,以“线”提“面”,逐步形成点上有特色、面上成规模、整体大提升的美丽乡村示范群。

2016年,南谯区打造南谯美丽乡村“升级版”,全力落实滁州市委、市政府“百镇百亿”“环滁皆美”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着力打造南谯区美丽乡村 “双环双线”:西部山区环线(珠龙-大柳-章广-施集-珠龙),南部环线(乌衣-黄圩-汪郢-乌衣),以及沙河-黄泥岗-张铺郢和乌衣-姑塘-腰铺两个示范线。叠加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旅游产业“百里双带”产业发展计划,推进产村融合。重点推进28个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百里双带”重点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扩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村镇覆盖面,先后开展乌衣、章广等8个集镇整治和部分中心村建设,打造了太平集红色旅游、大柳古驿站等一批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并在全市美丽乡村检查考核中排名第一,5个镇村进入前5名。

生态建设成绩凸显。森林面积由建区前的30.5万亩增加到5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区前的 30.5%提高到37.2%,森林活立木蓄积量由建区前65万m3增加到177.8万m3。麻栎薪炭林25万亩、枫树苗木3万亩、雪松2万亩、板栗2万亩、麦饭石桃1.5万亩、草坪5万亩,各种产业基地40万亩,林业产值突破百亿大关,作为全国集体林改百家典型县,在林权流转、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林业投融资、“一站式”服务、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县等方面持续发力,成功试水林业“三权分置”改革。南谯区先后荣获全国和省市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先进单位、安徽省造林绿化模范县、全国集体林权改革百家典型县、安徽省集体林权改革先进县等称号。

幸福民生谱新篇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着力提升城镇居民幸福指数,大力破解群众生活、上学、看病、饮水、出行、住房等难题。

自民生工程建设实施以来,全区投入资金已从2007年的4067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4.23亿元,增长10.4倍。区级配套资金也由2007年的987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8亿元,增长18.24倍。六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88亿元,惠及30万城乡居民。同时,受益面不断扩大,标准逐年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五保分散和集中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6720元/年、7200元/年、7920元/年,年均增幅达10%以上。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参保人数达到14.9万人,发放基础养老金近3000万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全区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6177人、23097人、17055人、16995人、15881人。

卫生、交通、教育等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建区之初,南谯区卫生系统设备陈旧,医疗保障水平较低。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及2010年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南谯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带来契机。2017年,加快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新农合参合已实现覆盖193076人。新农合参合率由2007年的91.9%上升到2017年的97.7%,增加5.8个百分点。目前,全区境内农村公路总里程1538.5公里,其中县道155.9公里,乡道278.9公里,村道1103.7公里。全区农村道路网基本形成,村村通道路已经实现,部分村实现了组组通,同城化交通大动脉已然构筑。近几年来,南谯区政府对区域初中、小学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投资5.1亿元,新建和迁址重建10所总面积约为16.87万平方米的义务教育学校。南谯区先后获得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全国学前教育先进区、全省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样本县(区)、全省基础教育先进县(区)、全省幼儿教育先进(区)、全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省级改革实验县(区)、全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县(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等称号。

南谯区委宣传部供稿

新闻推荐

滁城不断刷新“成绩单”

专家的观点高屋建瓴,滁州“对接大江北、建设新滁州”的行动热潮则是一浪接着一浪。穿行于1.35万平方公里的皖东大地上,处处...

滁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滁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