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九三学社成员黄敏建议城市建设中加强地方文化传承
本报讯 在城市建设急剧加速、人口密集化程度大幅提升的今天,地方文化正随着统一的规划理念、设计方案、建筑形式等城市建设逐步消失,使得城市个性逐渐模糊,居民的凝聚力和认可度下降。九三学社社员,滁州市来安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黄敏认为,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地方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喊喊口号就能解决的,黄敏建议可以从城建规划、舆论造势和凝固形式三个角度加强本土文化的建设与传承,让无形的文化变成有形的生产力,让创新城市发展落在建设实处,提升城市宽容度,真正提高城市竞争的软实力。
黄敏说,想要创建独树一帜的城市形象,丰富城市精神文明,不是仅靠空气质量指数、绿化覆盖率、垃圾处理效果等数据就能完成的,更不是等基础建设完成之后再来生编硬造文化底蕴,重复建设地标建筑以达到提升城市建设品味,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目标。
黄敏建议各地政府找准本地的文化特色,杜绝一刀切,分门别类保护本地建筑风格。近几年安徽城市建设不管山区、水乡都一味搞徽派建筑,原来很多山区的石头房、圩区的渔房都被推倒改成白墙灰瓦,然而整体环境的差别,只会让这些徽派建筑不伦不类,让当地居民无法认同,觉得政府的建设“形式化”“表象化”。政府应该探索本地的文化核心,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城市文化灵魂,在功能布局、城市建设、人文引导上精准切入本地文化的发射点,充实城市文化联想力,丰富城市精神底蕴。
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更应在细节处运用文化基因,更要通过功能区的划分,黄敏建议加强城市文化展览馆建设,通过固定的场馆形式积淀本地文化历史。设立专题文化展厅,配备高规格讲解员,丰富文化传说,提升文化衍生价值,结合多途径宣传模式,吸纳近现代文化成果,让传统文化更加历史悠长,现代文明更加贴近时代,形成系统效应,共同策划、制造需求,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落在实处。将优美的城市自然生态景观与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融合,让充满人文底蕴的城市建设服务地方发展。 (本报记者 曹昱)
新闻推荐
凝神聚力攻坚“头号工程” ——滁州市全力打造招商引资升级版综述
本报记者喻松本报通讯员王鹏冯德超9月26日上午,总投资240亿元的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在滁开工;10月26日上午,北京国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在滁签约;11月13、14、15日,滁州联想科...
滁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滁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