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滁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沈大勇曾政
自2015年4月滁州市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制定出台了《滁州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滁州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年)》,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滁州市智慧城市暨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打造以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为重点的智慧滁州。
主要成效
(一)市级统一数据中心已建成运转。在参考并遵守国内数据中心建设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数据交换格式设计原则标准等11类标准规范,构建了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标准规范体系,为全面推进政务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融合了民政、人社、卫计等49家市直单位386类数据资源的市级统一数据中心已建成,数据总量达8.1亿条,位居全省前列。同时,率先实现与市公安局、人社局、司法局、民政局等13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动态交换共享,已为政府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共用提供了49万次信息动态共享服务,有力地支撑了全市各单位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共用。
(二)城市管理信息化支撑城市治理高效运行。视频监控“一张网”基本建成,3000多个高清摄像头基本覆盖全市域,实现公安、消防、规建委、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共享共用。地理信息“一张图”应用广泛,“天地图·滁州”为各县(市、区)以及水利、环保等部门提供地理信息的实时调用服务。食药监管“明厨亮灶”平台实现对全市大中型餐饮单位原材料购进、使用、存储、加工、制作环节全程在线监督。数字城管系统平台完成主城区约60平方公里(不含苏滁产业园)范围内单元网格划分、城市部件数据整理入库,并对市区的121类城市公用设施部件、83类动态事件进行了系统编码。环保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管理系统和水质自动监控站点,实现对空气和水质的24小时在线监测,国控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实现用信息化手段对重点排污单位实施监管。“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支撑全市多个部门的规划汇集、融合,形成“多规资源一张图”,为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高度协调、统一权威的空间规划“一张图”。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成果显著。网上办事大厅初步建成,按照省政府“一库四平台”建设要求,完成市级行政权力项目库系统、审批服务系统等软件平台开发建设,先后入驻市工商局、市民政局等37家单位588个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了市政务服务中心实体大厅的整体网上迁移,并率先实现与省政府电子监察系统的数据对接,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一站式登录、在线咨询、在线申办服务。同时,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APP已完成开发并上线运行。整合公安、民政、卫计等6个部门148项办事项下沉至村(社区)进行综合受理,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一站通”系统完成在全市13个村(社区)的搭建,初步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目标。目前正推动全市各县级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按照“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要求,依托市级网上办事大厅平台推进本地化开发部署和推广应用工作,实现网上办事大厅“一张网、一平台、一窗式”和“统一电子监察、统一绩效考核”建设目标。
(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惠民亮点突出。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集就业、社保、医疗于一体的社会保障卡发放量超过341万张;教育建成覆盖全市域的教育城域网,全市621所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多媒体教室配备率均实现100%;旅游建立标准化综合数据库,完成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通讯等基础数据的汇聚,琅琊山景区已开通电子门禁、电子语音导游、无线网络服务等功能,有效提升游客服务和管理水平;交通实现市区公交WIFI全覆盖,“掌上公交”、“LED电子站台”等交通服务应用为市民出行提供便捷服务。城市一卡通系统平台建设完成,“亭城通”卡的发行,让滁州成为安徽省首个可与国内100多个城市互联互通的城市。
存在的问题
一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通信基础设施方面,整体建设水平仍落后于其他先进城市,无线网络覆盖的广度与深度仍需提升,家庭实际网络带宽还需进一步提高;政务基础设施方面,现有市级统一数据中心机房支撑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更多委办局的进驻需求,统一运维管理和虚拟化改造亟待加强;信息资源方面,尚未建立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和标准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信息资源共享层次较低。
二是智慧政务应用水平较低。政府的网上服务水平与市民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全市网上办事大厅已有331项审批服务事项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但市民和企业对此知晓度不够,网上办事还存在一定困难。部门间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协同处理缺乏机制,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孤岛”、“信息烟筒”等,阻碍了政府管理服务效率的提升,也导致市民对信息化建设体验度不强、感受度较低。
三是智慧产业与“互联网+”融合不足。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缺乏融合,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生产、流通、预测、决策过程中尚未深入应用,电子商务等创新的应用模式亟待推广;本地信息产业整体水平偏弱,本地软件服务能力无法有效支撑全市信息化建设需求;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与管理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四是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缺失。全市虽然出台了《滁州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年)》,但尚未制定出台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制度文件。同时信息化领域的“通技术、懂业务、知管理”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缺少,信息化软建设支撑力度不足。
下一步工作建议
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为统筹抓好智慧城市建设各项工作,滁州市已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智慧城市暨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今后开展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中,要立足于发挥该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和推动作用,形成各职能部门统一、高效、畅通的参与共建推进机制。
强化制度体系建设。为使滁州市信息化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议尽快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滁州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滁州市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信息化建设管理指导性文件,为滁州市开展智慧城市暨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提供政策依据。积极推动建立智慧城市建设评估考核体系,把智慧工程建设成效纳入各部门效能考核。
建立智慧典型应用联动和互动机制。积极推进“滁州市智慧城市信息中心”建设,着力打造集平安城市、应急指挥、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消防、智慧旅游、12345市长热线、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等多项智慧城市业务应用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各项智慧应用联动,全面实时的获取各方面信息,并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智能汇总和分析,实现政府领导决策智慧化、城市管理治理精准化。
拓展投融资渠道。智慧城市建设涉及范围广、内容多,一方面对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需要加大政府投入,适当增加信息化专项资金预算;另一方面应积极运用“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投入模式,结合项目的公益性、功能性、商业性特点,充分借助社会资本,尤其是省内外优势企业、专业机构的力量,选择合适的建设运营模式,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强化信息化人才保障。坚持“培育、引进、使用”并重,培育造就一支符合智慧城市建设和滁州市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智慧城市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引进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与团队,强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技术院校等合作,建立信息化人才实训基地,重点加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信息化人员队伍建设。
强化区域智慧项目合作。借助滁州市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等契机,寻找与发达城市建立信息化协作机制,建立区域合作的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加强政府间信息交流和共享,实现滁州市相关应用的快速部署,提升滁州市信息化水平。
(作者单位:市网信办)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束舒娅)2017年中考火热落幕,成绩放榜,滁州市第五中学续写佳绩,再度成为市本级第一名。其中,达滁州中学录取分数线206人。市本级前十名共4人(分别为第二、三、六、十名)。700分以上251人,710分...
滁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滁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