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如椽巨笔”绘就“魅力园区” ——滁州经开区成立25周年系列报道之四

滁州日报 2017-07-13 07:54 大字

本报特别报道组喻松李慧束舒娅王晗笑汪勇王青

竞相崛起的现代化厂房、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宽阔笔直的道路……盛夏时节,驱车在滁州经开区,记者见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建设景象。成立25年来,滁州经开区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用如椽巨笔奋力书写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飞速发展的传奇。如今,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良好、配套服务齐全的宜居宜业园区呈现在世人面前。

科学规划布局提高园区承载力

上世纪9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滁县地委、行署高瞻远瞩,决定成立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9月25日,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滁州城南郊区清流办事处陈桥村正式破土动工建设。

“成立之初,规划面积只有10.89平方公里,会峰路以南这边大部分都是农田。”滁州经开区建设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彭四超告诉记者,25年来,经开区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特别是2008年以来,经开区先后实施两次扩区托管,目前规划面积已达到100平方公里左右,开发面积55平方公里,形成了城南、城东、城北、示范区、高铁站前区五大经济板块,昔日的荒坡稻田,如今成为一方投资热土。

建区以来,滁州经开区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的理念,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和专家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科学引导园区建设。目前,由上海同济规划院编制的城南片区10.89平方公里和示范园区14.88平方公里2个片区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并经市规建委初审,现已上报省政府待批。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启动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医疗卫生、教育、商业服务设施等共13项专项规划“多规合一”,现已完成中期成果,并纳入滁州市城市规划“多规合一”,打造专项规划“一张图”。编制并通过了高铁站区10平方公里控制性规划和产业规划,谋划并启动了原创科技城前期工作,明确了转型升级发展方向。

完善配套设施增强园区吸引力

6月29日下午,记者在昭阳工业园看到,第四期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经进行内外装饰,园区的科研办公楼和专家公寓正抓紧建设。

“以前,每当有项目落地经开区,招商人员就带着图纸,带着企业家满园区选地,然后建厂房,其中光拿地就要6个月时间。现在方便多了,企业可以进入标准化厂房。”彭四超说,园区的标准化厂房实现了水、电、路、气、土地各种资源的集约利用,有效地减少了规划、征地、审批、建设等时间周期,是各类工业企业快速入驻的承接平台。2014年7月10日,总投资10.8亿元的立讯精密3C和汽车电子接插件项目仅用4个多月时间就实现投产,开创滁州经开区项目从签约到投产的最短纪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入驻了城北的滁州承接产业转移新型工业园标准化厂房。(下转第六版)

新闻推荐

市五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63次主任会议 王图强主持

本报讯(记者晋群)7月10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63次主任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图强主持会议;副主任朱云霞、沈中林、李庆宁、王跃,秘书长朱承艺出席会议。会议先后听取了关于市本级政府预算绩效...

滁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滁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