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游读《醉翁亭记》

铜都晨刊 2017-06-21 05:45 大字

□李仕一

三十多年前初学《醉翁亭记》时,虽不能完全理解翁醉山水的思想,但从此有了要去琅琊山游览的念头,那文里“日出林霏开、云归岩穴暝、野芳发幽香、人欢而鸟乐”等总总林林的景致,无不令我心动神驰。

或许是想得久了,或许是预做了功课,丙申年中秋时节,结伴从远方而至琅琊山山门前时,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进入景区大门,林密荫浓,虫鸟啁啾。浅笑的声语,如潺潺的泉水,欢愉地在碑前、亭边、树间流淌。几份亢奋、几份心怯,想着醉翁的文字,缓步向前,我有如在时光的隧道中徜徉。

走走停停,张望前行,听得一声好字喊,一排游人门前正合影,原来醉翁亭到了。亭溪之间有一堵高墙,遮挡住谷底之人仰视的目光,叫人觉得醉翁亭飞落在山腰,是藏在那儿似的。从刻有“有亭翼然”圆形门洞里抬头向亭望去,亭子一角如同大鸟展开翅膀于空中翻转时的样子,让我觉得心已飞越了千年,撞进了那北宋的故事里。当年欧阳修时任滁州太守,常于琅琊寺智仙和尚修建的亭楼处,与民相谈甚欢,同饮用山泉酿的清酒。或许是欧公兴致极好经不住老乡们的劝敬,或许是欧公己不胜酒力,常显醉意。

离去醉翁亭,我轻步西行二十余米,便走进了古梅亭思古的幽深情怀里。阵风来,空气中恍惚飘进了自北宋时期来那梅花悠久的清香。这是“欧梅”,她已在风风雨雨中穿越了千年岁月,静静地融入秋落叶的世界里,与苍柏,与古亭,共同构成了一幅典雅古朴的卷画。欧梅是杏梅,为欧公手植,花开比腊梅、春梅都迟,像传说中的巢父和许由两位隐士样,悄然开蕊于深山,远离比艳争春之辈,被赞誉为“花中巢许”。说实在的,这季节里对梅的感觉我可能比别人要迟钝些,但我闻到了欧梅的低调、含蓄和自然的淡香。古梅亭内的一副楹联我喜欢:“醒来欲少心无累、醉后心闲梦亦清”。欲少静心如梅,少些浮躁、多些脚踏实地,做一个深山里的有心人。如何?!

息座意在亭内石凳上,徐徐而来那裹香的山风,平静了我兴奋的心,也助我思想绵绵。

有人说,琅琊山是醉意的,有醉翁有醉景,这是对的。但身临其境,还会感觉到这里还有许多让人思考的地方。

醉翁当年,醉意何在?本本主义是要的,身临其境则更不可缺。游历醉翁待过的地方,求证心中疑惑,利于读懂《醉翁亭记》。清人储欣说:“与民同乐,是其命意处”,清人余诚也说:“……亭所以名醉翁,以及醉翁所以醉处,俱隐然有乐民之乐意在,而却又未尝着迹”。醉翁记亭,其实欧阳修是要告诉我们,为政者应宽简治理和与民乐于山水。欧阳修给后人留下了“醉翁亭”,让后人万世受益,这是很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欧阳修作为一名地方官员的“在于山水、在于与人民同乐”的精神。

以种种借口不愿深入基层,不愿和百姓交朋友,这怎能干好工作?深入“山水之间”,常住乡野之中,解愁解难、敢于担当,与民同忧、与民共享,难道不美吗?不与群众打成一片,谦让于民,得群众喜欢,何事不成?!

新闻推荐

与《滁州日报》为伴 共创美好未来 ——社会各界热议本报万期特刊《记录时代 见证历史》 本报记者施 璇

一座城市为一份报纸点赞,因为这份报纸记录了这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脉络,见证了这座城市改革发展的时代风云。一份报纸让人们争相收藏,因为这份报纸彰显了皖东儿女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果敢自信...

滁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滁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