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草湖与万岁湖
[摘要] 红草湖与万岁湖
□路云飞
天长城西,自古为广袤的河滩湿地,面积达千余亩,湖里遍生一种春来嫩绿、夏末转黄、秋冬茎杆如火、绒花似雪的红草,故称红草湖。
以红草湖为依托而打造的红草湖湿地公园,已经蜚声皖东,成为一座造福广大市民的景区。每天晨昏,来往散步健身的市民徜徉其间,颇有当年欧阳修笔下那种“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的游人之“乐”。
作为能享“乐”其中的天长人,我们有必要了解红草湖这片盛景的前生今世。
天长南临长江,北挨淮河,相隔都一百多里,境内的横山、冶山、釜山等元气郁盘,引控天长西南东北,使斗维之野的天长,丘陵起伏、湖泊交汊。水自西而东,河流纵贯,又依势汇集,在天长东、西各成一湖,东为感荡湖,西为万岁湖。
能被称为“万岁湖”,自是有皇气所致。《宋史》载:城西五里有万岁湖,传秦始皇饮马处。嘉靖《备修天长县志》载:“自七里桥北及石婆冲东北至此,内皆草湖,当即旧志所谓万岁湖也。旧志:万岁湖,西五里。”《太平寰宇记·天长军》也提到:“在城西二里,然方圆三十里。”今城西无地以当之,惟明《一统志》载“盱眙县西有万岁湖”,方圆与《太平寰宇记》同,云“昔周世宗驻跸于此,民间呼万岁湖,因名”。疑此湖本在盱眙,《太平寰宇记》误收,而旧志无考,遂袭其名,而不知大小不符也。
尽管史料中对万岁湖所在地有疑虑,但明嘉靖、清康熙等四部天长志都言此湖在天长城西。明朝成化年间,新淦县教谕李鸣盛到天长,留下天长十景诗,其中有一首《万岁湖》:“湖上三呼祝祖龙,湖存龙去几春冬。自从天命坑焚尽,万岁声归火德翁。”这也可以作万岁湖在天长的证据之一。
当年的万岁湖,如今的红草湖,都在天长城西几里处。县志所说的“草湖”、“万岁湖”的位置,与今天红草湖的位置相符合。我们可以说,红草湖曾叫做万岁湖。
关于万岁湖的来由,有两种说法。
一说此地地势低洼,气温适宜,水草肥美,历史上曾作过养马场,人称草湖。相传秦始皇东巡,曾路过此地,本地官员迎接,朝着始皇帝驻跸的湖畔叩首山呼“万岁!”——始皇帝到没到过天长,今无考。
另一个说法是,周世宗显德三年,柴荣率领二十万大军亲征南唐,取滁州后,又向东推进;天长置使耿谦投降,周世宗人马就驻扎在城西草湖一带。此时四方捷报频传,世宗大军统一了江北,平息了战火,全军上下饱受战乱之苦的将士们,非常感念世宗,就拜倒在湖边,高呼:“万岁!”
秦始皇牧马处也罢,周世宗驻跸处也罢,这些确实让天长这方水土沾了皇气, 后人便把这片草湖称为万岁湖。
与天长确有相关的“万岁”,至少有两个。
一个是唐玄宗李隆基。他于垂拱元年八月初五出生在洛阳。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他在花萼楼宴请百官,“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十五为‘千秋节\’”;13年后(公元742年),李隆基改国号为天宝,为了与自己的生日千秋节相应,“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大臣们又说千秋还是有限的,不如叫天长,天长地久!于是,千秋节改为天长节,千秋县也改为天长县。
另一个是朱元璋。洪武年间,天长划归凤阳府。但天长居住人口较少,洪武二十四年仅1918户,6316人。天长境内良田也少,多为草木灌林,万岁湖边草木丛生。
明嘉靖《天长县志》载:一位戴姓人家的妇女到湖边放牛,随同的狗窜入草丛中,叫两声就不见了。突然,一只虎从林中冲出直奔正在割草的戴氏。万分紧急之时,一旁的牛勇猛地冲向老虎与之搏斗,最终赶走老虎救下了主人。
此事传到朱元璋那里,皇帝一高兴,亲写《牛搏虎记》,并御赐碑一块,由本府同知钱楩、知县王斛立在“西门外、东岳庙之东”。
红草湖里长满的红草,质坚韧,可编帘作屋顶、垫席等用,给老百姓带来不少实惠;茂密的红草丛中也留下许多新奇有趣、充满本地风情的故事。八十年代,天长小说家钱玉亮先生捕捉住这些乡土文化元素,创作出了著名的小说《红草湖的秋天》。红草湖一时又名声大振。
站在风景怡人的红草湖边,遥想当年的万岁湖,不禁莞尔:那些能践上皇权至高位的“万岁”们,到底是智是愚?谁真能万岁不朽?
如今,贴近老百姓的红草湖真正成了百姓的乐土,而与万岁爷相关的万岁湖则尘封在渐行渐远、逐渐泛黄的历史纸页中了。
新闻推荐
近日,合肥市滁州路小学小记者们在市场星报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杏花公园,体验记者的一天。小记者们陆陆续续到达杏花公园,市场星报的老师让小记者穿上统一的服装,戴上统一的帽子,瞬间,小记者们便一下子神...
滁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滁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