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滁州市城市社区治理之积弊和对策

滁州日报 2017-03-31 10:00 大字

[摘要] 滁州市城市社区治理之积弊和对策

王俊德

当前,随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社区作为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域,其职能和作用日益凸显。而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一元式”社区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笔者试图根据滁州市社区治理的现实情况,探求社区治理的新思路、新路径。

一、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滁州市下辖的两市、两区社区通过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减少管理层级,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不断夯实基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不足

我国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而在实际工作中,出于社会管理需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府一直持续向其转移行政事务。近几年来,一些政府部门因工作任务增加而人手不够,对社区地位和功能定位也不够准确,便习惯性地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将各种行政性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同时,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也大量沉淀到社区,使居委会不堪重负,导致社区居委会台账资料多、调查报表多、会议活动多、证明盖章多、检查考核多,行政色彩相当浓厚,社区工作人员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履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责。繁杂的社区工作任务,一度令身兼数职的社区工作者分身乏术,难以系统、持久地给社区居民提供支持和帮助。

尽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滁州市新增城市社区近40个,但仅占社区总数1/5弱,两区、两市大多数社区是老旧社区。2011年滁州市专门出台了加强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房产开发商在新建小区配套建设社区用房,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问题得到缓解。但因历史欠账太多,一些老旧小区服务用房依然紧张。据统计,全市217个城市社区仅有70%的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面积达400平米以上,社区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二)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

目前全市社区工作人员1400多人,217个社区平均每个社区不到7人,而有的社区人口高达2万多人,远远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社区工作人员主要是60后、70后,占总数70%多,学历在大专以上的仅有55%,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学历普遍偏低,这制约着社区工作的创新创优。

近几年来,社区工作领域逐步拓宽,工作对象不断扩大,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因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定位不明确,收入待遇偏低,加上没有建立稳定的薪酬保障体系和工资增长机制,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各县市区虽然多次调整了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扣除各种应缴保险费用后,每月实际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仅能勉强维持个人基本生活开销,难以养家糊口,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相比差距甚大,导致人员流失严重。如琅琊区、南谯区在社区居委会换届中,部分社区无人愿意竞选主任;全市社区工作人员男女比例为4∶6,不少男同志因工资待遇无法养家糊口,不愿意在社区工作。为缓解人手短缺压力,市、区财政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大学毕业生充实到社区公益性岗位,但因待遇低和没有上升通道,绝大多数大学生在社区工作一两年后就纷纷跳槽。社区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及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居委会的工作效能。

(三)社区各类资源难以整合

由区(市)到街道到社区三级纵向式组织架建,和上头大、下头小的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导致社区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封闭性、机关化、行政化的特点,这与开展社区工作要求的开放性、基础性、自治性特点不相适应。如在社区设置的各类站、室、中心等服务和活动载体,有不少资源得不到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各类人员由不同部门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战,难以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更主要的是,社区党组织的工作仅限于社区居民层面,与其他社会组织联系不紧密,组织设置比较单一,工作领域相对狭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以及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的能力明显不足,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二、应对社区治理积弊之对策

新形势下,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做好社区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滁州市的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社区建设。

(一)加快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进程

建议在滁州市琅琊、南谯两区的社区居委会设立试点,推动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职能分开。通过社区规范化建设,对社区目前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职能,切实解决长期以来社区职责不清、行政事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实行行政事务社区“准入制”,拦截、过滤政府下达的大部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同时,把县市区政府直接为群众、企业服务的行政职能赋权于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增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的服务力、执行力。

(二)转变政府职能,主动适度放权

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区建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和扶持基金,特别是对新兴产业、民生产业等领域的新社会组织,在创办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并依据社会组织的服务类型制定税收优惠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兴办公益事业,并为之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支持。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政策制定、资源提供和服务监管的职能,而具体运作可由社会组织实施。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一些适合市场运行的社会服务事务,如社区居家养老、环境卫生、治安巡逻等交由发展成熟的社会组织承担,政府则负责对其运作进行监管。在社区成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培育领军型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让渡公共事务,为社会组织提供了自立自强的发展空间。

(三)提升社区干部治理能力

立足于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大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200至400户左右划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2名网格管理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服务居民群众等工作。探索将社区机构纳入事业单位序列、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办公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使原有的社区工作者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社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四)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针对居民的公益性需求,通过社工、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专业社工、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助学助困等公益性服务。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不断探索为民服务的新机制、新领域。以求助电话、社区服务网站、短信和微信等为载体,构建覆盖全市、辐射城乡社区的服务管理信息平台,24小时全天候提供生活类、资讯类、事务类、电子商务类等多项服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服务网络。参照发达地区建立社区热线服务平台,推行城市社区10分钟服务圈,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打造应急呼叫系统。同时,建立服务成效回访评估机制。定期回访项目执行情况,了解居民需求,保持项目创新性和长效性,提升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五)社工模式引领社区工作

传统社区工作是用经验型、传统型的群众工作的手段,把居民群众当做工作对象。而社工模式更偏重开发弱势群体的潜能、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方法做好工作,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区人际之间的支持和合作,达到共同提高。以人为本的社区工作,是一个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法和促进社区居民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个案工作,结对帮扶、同辈教育等方式,既能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又促进社区居民个人成长,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达到个人转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更适应社会生活的积极角色。在服务中,贯彻社会工作原则,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在服务中,做到倾听、共情、接纳、不做道德判断,个别化和当事人自决,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帮助、扶持、助人,人与人之间的链条连接的更加紧密。让社区居民在不断反省自己的处境,寻找内在与外在的资源,建立自信和新的目标,最终达到主体意识的提升和个人的成长。

(作者单位:滁州市民政局)

新闻推荐

文明祭扫,过一个绿色清明

我市三部门联合下发倡议书,倡议市民

滁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滁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