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秀琅琊 □熊代厚
[摘要] 深秀琅琊 □熊代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琅琊山没有仙,但因有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而名传天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过了许多年,这些优美的文字仍能如泉水一样从心中汩汩流出。滁州距南京虽然不远,但一直未去。它就像一桩心事,挂在心头,今天终于把它解下。
过雨花台,穿长江隧道,越浦口的老山,再北行四十公里,到达滁州。沿着琅琊古道,来到琅琊山下。
因为刚过国庆长假,今天来的人不多。这正合心意,访古寻幽,人越少越好。少到只闻溪声,只听鸟鸣最好。
黄顶红柱的高大门楼静静地矗立在初秋的朝阳里,进门后,一条干净幽长的青石板路伸向山中。十几步远,至“野芳园”。这个名字出自“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一句。庭院深深,小桥流水,深得苏州园林之情味。园中亭庑楼阁,多为历代咏琅琊的诗文碑刻。最东边,整个的一面墙刻着《醉翁亭记》,几乎每一个来到此处的人都禁不住地念一遍。
出野芳园,临一深潭,游鱼白石,历历可数。有亭翼然,临波欲飞,光影布于水中,我便以为是醉翁亭了,但并不是。“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要有峰回,要有路转,要有流泉,才见真亭。
又行半里,进青砖的院子,步几十级台阶,方至醉翁亭。醉翁亭的四周都是房子,把它淹没在其中,再也看不出当年的“翼然”飞动,也未见灵动飘逸的泉水,左下方只有一池静水,上面浮着几朵碎莲。醉翁亭本如一个山野少女,浴日月精华,集天地灵气,天然纯朴,超凡脱俗。某一天突然被宠幸,召至深宫,层层华服包裹,幽隐于高墙之中,千呵万爱,却已不是我们想要的当初的模样。这种过度开发,虽增添了富贵气,但失去了最本真的情韵,失去了最原始的一份深秀空灵,若是当年,欧阳修还能写出那隽永的千古名文?
倒是它西面不远处的同乐园,独处一方,不事雕琢,静雅而安适。园子不大,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动静相宜。馆名由郭沫若题写,馆内塑有欧阳修塑像和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
因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辩,被贬到滁州。到任以后,他内心虽抑郁,但并没有沉沦。他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做官被贬,自是不幸,但欧阳修却不以为意,也没有怨天尤人。文中反复言“乐”,这一份“乐”,既来自于优美的山水,更来自于他的与民同乐。这一份“乐”,比一味寄情山水要深广。难怪范仲淹遭谗,欧阳修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为他分辩,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一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当年的孟子曾问齐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只有真正做到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才能流芳百世,才能在悠远的历史时空里蔚然深秀。
转过沁园后,眼前是一条蜿蜒的山路。我不知它通向哪里,但看到有人从上面下来,心想一定可以走。
山路弯弯,两边杂树丛生,阳光透过密密的枝叶投下细圆的光斑。路越来陡,需要用手拽着树才能往上。走了很长的时间,没再见到一个人,只有鸟鸣声和呼呼的山风。
渐渐地看到一个石亭,叫回马亭。这是否意味着到这里后就回头呢?我有些犹豫。这条路到底通向哪里?向前看,好像山顶就在前面,但走过这一段,山顶还在前面。就这样被它牵引着,脱了外套,还汗透了内衣。
爬了近一个小时了,已快精疲力竭。终于在前面显现了一线亮光,慢慢看到一个牌坊:南天门。过南天门,是碧霞宫祠。再向南走,天地忽然开朗,前面有一个亭子,三层,登上最高处,整个滁州城尽在眼下。
“环滁皆山也”,站在这高高的亭子上,才真正地理解了这一句。放眼望去,峰峦起伏,层层叠叠,莽莽苍苍,像一条巨大的绿带环绕着滁州城。
见过很多的山水,但似乎还没有哪一处如这里开阔,尺寸千里,攒聚累积,萦青缭白,远接天际。山绵绵苍酽一色,如海潮涌起,层波巨浪,让人游目骋怀而心旷神怡。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此言不虚,眼前的这一片蔚然,这一份深秀,如果没有先前的一番探求,一份坚持,又怎能领略?
新闻推荐
冲刺“十三五”水利发展开门红访市水利局局长郑田生
滁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滁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