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翁延宏:良医良术妙手仁心

黄山晨刊 2014-02-19 19:20 大字

图为翁延宏医生(左一)带领科室医务人员研究制定手术术前方案。余勇/摄□ 记者 舒俊

翁延宏很忙,作为黄山首康医院普外科“一把刀”,他平均一天3台手术,最多的时候有12台。他很喜欢自己的这份职业,“因为每天能接触到不同的人,能不断攻克新的病症”在翁延宏眼里,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是他最快乐的事。

翁延宏的办公室简单而整洁,一座书橱里面摆放的都是厚厚的专业书籍,言语谈吐间流露出的儒雅气质,令人如沐春风。

翁延宏是安徽滁州人,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0年参加工作,师从国内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姜小清教授。现为黄山首康医院普外科行政主任、副主任医师。

在家中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父亲负责镇上的卫生室工作,经常有人来看病,小小年纪的翁延宏便时常给父亲打下手,做些帮病人换药的辅助工作,日后他总是形容自己是闻着药水味长大的。也正因为从小的耳濡目染,治病救人的医生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深深的烙印,后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儿时心愿,步入医科大学开始了这份不解之缘。

2004年,翁延宏走进黄山首康医院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外科主治医师。

尽管每天重复着晨会、查房、手术等单调枯燥的工作,但他却在这个岗位上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全身心投入普外科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他的努力都被院领导和同事看在眼里,三年之后,他被任命为科室主任,扛起了“大梁”。

2006年的一天,一位来自休宁农村的60多岁的老人因突发肠破裂,被救护车送到医院。当时送来十分匆忙,并没有准备钱。翁延宏二话没说,就帮老人垫付了住院和手术费用,事后,患者家人通过微博向翁医生表示感谢。病愈出院后,老人还特意抽时间赶到医院看望他。

“我们的老师是病人,素不相识的病人把生命交给我们,这是一份多么大的信任啊!”翁延宏从不盲目给患者开刀,倘若本地医院救治不了,他会尽己所能帮患者联系好外地大医院的医生,给患者省去了不少麻烦。

从医23载,一直践行着“为病人提供精湛的医技和优质服务”的行医理念。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医务水平,潜心研究本专业常见病和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

每天晚上回到家中,他都会坚持看两个小时的业务书;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多家国内知名大医院进修学习,将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带回黄山。

翁延宏对微创手术情有独钟,认为这是21世纪外科手术最主要的发展方向。自己的目标也是打微创牌,让黄山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每个月他都会自费带科室里的年轻医生去上海、北京、南京、合肥等大医院学习;每次做大手术时,他总是要带上数码相机,将手术中的关键步骤、高难度技术拍摄下来,利用晨会时间讲解说明,让年轻医生掌握手术方式;工作中他还经常与同事交换意见,讨论病情,切磋技术;他对年轻医生十分关心,认真地传、帮、带,从不藏私;对年轻医生提出的技术问题,他总是耐心讲解。

叶小利是该科室的骨干医生,他也是翁延宏的爱徒,共事10年,叶小利对“师傅”非常尊敬,“主任性格比较直,处事很果断,虽然他说话频率很快,但做起手术里很细很认真。工作中,他会放手给我们年轻人机会,从他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

翁延宏有一大爱好——打羽毛球。不喜欢应酬的他说自己不是在办公室、手术室,就是在羽毛球场或家里。

漫漫行医路,拳拳医者心。为了科室和医院医疗工作的进步和发展,为了自己所热爱的医疗事业,翁延宏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着,就像一颗铆钉,紧紧地铆在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

新闻推荐

校工会三届七次会议在校报告厅举行与会名教职工代

●1、2月23日,校工会三届七次会议在校报告厅举行,与会20名教职工代表听取了执行校长洪宝宝所作的《2015年学校工作总结报告》,审议通过了《黄山学校反腐公约》、《新聘教师保底工资的决定》等...

滁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滁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