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198封书信 的记忆 □朱世宽

滁州日报 2010-03-11 18:14 大字

[摘要] 198封书信 的记忆 □朱世宽

我今年满七旬,尚不算太老,还没有到“回忆陪伴孤独”的年纪,所以每次回忆往事总是缘于某种现实的刺激。随着今年滁州市“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的火热展开,这一“牵动军民心,饱含鱼水情”的活动,骤然成为我忆及儿子当兵一事的“现实剌激”。其实,儿子当年的军旅生活,值得我回忆的地方太多了,然而那往来于军营内外的198封书信,唯属我心中弥足珍贵的永久记忆。

1994年冬天,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的儿子自安徽武警总队某直属支队退伍回家了。在他那充满军旅生活气息的行囊里,没有什么显眼的纪念物品,却带回来三年间我寄给他的90封去信,令人十分欣慰和感叹。随后,我便情不自禁地取出保存完好的儿子寄回家的108封来信,二者合一,共198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曾几次搬家,扔去许多旧物,可唯独这198封已经发了黄的书信不弃不离,珍藏至今。不时翻阅起来依然异常激动,倍感温馨,当年父子书来信往的那段美好时光骤然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

儿子的108封来信,大都是以谈近况、话成长、报平安为主要内容,多大同小异、平淡如水,但也有一些印象深刻,至今难忘的。其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有4封信:一是最长的一封信。送子参军之后,我每天都在等待着他的来信(因通讯条件所限,当时只能指望书信)。不几天,望眼欲穿的我终于收到了儿子自新兵连寄来的笫一封家书,也是他三年间最长的一封来信,共有6页纸,洋洋数千字(据说,是他趴在“地铺”上分好几天断断续续写成的)。长到17岁第一次离家远行的他,在信中除了介绍入伍以后的经历和军营生活外,大量的篇幅都是在尽情地倾诉着思家的愁绪和宣泄着对父母的依恋。从此,盼信、取信、读信、写信、藏信,便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最短的一封信。结束新兵连生话下连队不久,儿子曾来信讲述训练时班长用皮带打人一事,仅有200多字的短信,字里行间充满着令人不安的恐惧、惶惑和无助的不良情绪。为了不让他母亲担忧,我决定暗藏此信,永不公开,并当即回信,鼓励他勇敢面对,选择坚持。特别告诉他,从今往后,来信一概免谈军营里的任何痛苦。当兵的人,天大的困难应当也只能自己扛!向家人倾诉痛苦,非但不能减轻自己的痛苦,反使自己变得更加沮丧和懦弱,使痛苦更加痛苦。三是最让我揪心的一封信。儿子入伍第二年,做阑尾切除手术。回家休养归队后,因身体虚弱而难以适应紧张的军事训练,成绩一度“垫底”。不甘示弱的他心急如焚,除了白天参加正常的各项训练外,晚上坚持在熄灯后偷着去操场自我加压,强化训练。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他终于赶上了战友们的步伐,训练成绩直线上升并名列前茅,特别是每天高强度的5公里越野长跑竟跑进了前三名。见到此信,我双眼湿润,心绪难平,除了惊喜之外,更多的感受就是心疼和牵挂。四是最让我开心的一封信。1994年8月,儿子在他20岁生日的前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见信后,我喜泪盈眶,激动不已,真比我自己入党还要高兴。因为,我像他这个年龄时,连共青团员还不是。于是,我便一边组织全家传阅来信,分享快乐,一边用最快的速度去信祝贺,提出要求,教他戒骄戒躁,继续努力,铭记军旅之情,常怀感恩之心。

至于我的90封去信,大都是作针对性回复,一般多为因舔犊情深而送去的没完没了的唠叨,即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向远方的儿子倾诉自己的心声,传递家人的期待,讲述家乡的变化。与众不同的是,我还坚持在每封去信的信封背面,有的放矢地选抄一则中外名人名言,并配以略显美感的题花,让儿子在赏心悦目中获得教益,感受温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的每一封去信,都是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面对藏信,感慨万千。14年前这蕴涵着父子情亦鱼水情的198封书信,既是儿子经受磨砺、感受成长的见证,也是我心系军营、殷切教子的记录。当年的盼信、取信、读信、写信是享受,后来的藏信也是享受,今天的回顾更是享受。因为,我所珍藏的不是一般的198封书信,而是我们父子俩所共有的一段难忘的情感记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198封书信,虽然布满了岁月的尘埃,但在我的心目中反而愈发显示出其内在的思想光芒和魅力。

但愿所有送子女参军的父母和正在服役的军人,在享受现代通讯工具方便、快捷的同时,不妨捡回久违了的书信往来这一古老的联络方式,经常给各自的亲人们邮寄一封手写书信吧!不断与之作一番深情而又从容地文字交流与心灵对话,让军营内外的牵挂与思念,在鸿雁传书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然,更加深邃,更加富有意境。

新闻推荐

滁州水文局加强春汛水文测报

滁州水文局加强春汛水文测报

滁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滁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