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策划於星撰稿秦浩袁恒金摄影殷少峰祁勇吴浩省文化产业

滁州日报 2012-10-09 13:31 大字

[摘要] 3

策划:於 星

撰稿:秦 浩袁恒金

摄影:殷少峰祁 勇吴 浩

省“861”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明光跃龙湖旅游开发快速推进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2年8月28日,总投资12亿元的德青源现代农业科技(滁州)示范园项目成功签约,落户明光,该项目建成后,明光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蛋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十年来,明光举全市之力强攻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十年来,明光工业在总量小、结构单一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符合明光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5.5亿元,无亿元企业;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22.4亿元,其中亿元企业20家,一大批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装备制造业的大企业纷纷落户明光。

总投资60亿元的龙源风电明光项目、总投资8亿元的安徽榄菊日用制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明光落地并投产。其中,瑞尔非金属的炼钢高炉陶瓷杯项目,填补了省内产业空白;浩淼消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公安部定点生产消防车的企业,也是全国消防车生产单位前三甲;明美矿物化工有限公司研发的新产品《若干纳米矿物研究及其相关材料研发》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近年来,该市上下紧抓工业不放松,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明光工业经济更是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目前,该市紧紧围绕食品饮料、日用化工、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矿产加工、服装玩具等六个主导产业,在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上下功夫,推进大企业上台阶、中企业上水平、小企业上规模。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02年的27.7:40.8:.5调整为2011年的31.5:31.5:37。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格局初见雏形。特别是在2011年,该市新增工业项目75个,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0.4亿元。

2012年该市实施“招商引资提效年”,全年招商引资任务160亿元,截至2012年8月底,该市共引进项目449个,协议引资337.4亿元,到位资金97.2亿元,其中总投资12亿元的德青源现代农业科技(滁州)示范园项目、投资10亿元的浙江新兴化纤项目、投资5亿元的启迪文具项目、投资2.2亿元的久高商业街项目等一批喜人的大项目在明光安家落户。

连续举办十三届的“明光之夏”纳凉晚会深受市民喜爱

明光市加快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设,图为廉租房入住仪式

2012年全省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在明光体育馆举行

2011年省农委对全省小麦高产创建情况进了表彰,明光市在全省32个创建县中综合评价排名第一。十年来,明光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以来明光粮食生产已实现“六年增”; 2011年明光市荣获“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称号;另外,该市的水产、畜禽、甜叶菊、红薯、银杏、蔬菜等特色产业也呈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态势。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增强。2002年,该市粮食总产39.84万吨,2007年46.68万吨,2011年50.34万吨;2011年分别比2002年增产10.5万吨,比2007年增产3.66万吨。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明显增加。2002以来,该市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2002至2007年累计投入资金15829万元,对重点水利设施进行整治和修建。2008至2011年累计投资49083万元。该市还对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和南沙河、涧溪河、石坝河等重点河流进行治理,对48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2011年末,该市拥有农机具4100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1100台,大中型拖拉机1400台,插秧机540台,目前,该市农机总动力已达到80万千瓦,综合农机化水平达78%。

农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32元,是2002年的3倍。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农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改变了由单一的生产经营收入为主向工资性、经营性、转移性和财产性多元收入结构转变,目前,该市67%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48.2%。

农业科技应用明显提升。为了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近年来该市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加快粮食作物新、优、专、特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自主科技创新力度,由该市自主研制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与研究”获得省科技成果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7年该市测土配方工作被农业部表彰为先进单位。

在抓粮食丰产、高产的同时,该市还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截止目前,该市共拥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6家、滁州市级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99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11年该市争取项目资金2.04亿元,实施了各类水利工程798处;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工作连续八年获得省级表彰。

满园春色关不住

十年来,明光坚持城镇化主战略,以规划为先导,以新明城建设为龙头,以小城镇建设为支撑,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近年来,该市一是编制《明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示范区建设规划》《城市总体规划(2006-2030)》,城市规划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是目前建成区面积的4倍,城市各项规划覆盖率在滁州市各县市率先达到100%;各乡镇街道的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全市村庄布点规划、113个新农村建设规划业已完成。

二是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到新提升。2011年,该市城镇建成区面积48.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7年的16.2平方公里发展到23.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2007年的16.4万人发展到21.2万人,城镇化率从2006年36.2%上升到42.4%,比2002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城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商贸为主的老城区,以社会服务为主的东城区和以工业为主的北城区的“一城三区”城市格局。

三是城乡重点项目建设迈出新步伐。按照城乡建设的发展思路,该市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力打造魅力新城区。2009年以来,该市围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展新貌”的目标,全力推进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三区联动”,着力建设新明城。自新明城建设开展以来,总计实施110项重点工程,总投入达125.5亿元。另外,该市还坚持建管并重,加强网格化管理,集中开展了城市“两违”、“马自达”、“棋牌室”等专项整治行动,在全面取缔城区非法营运的“马自达”同时开通了城市公交。加快建设特色小城镇。该市在突出抓好省级扩权强县试点镇和市本级试点镇、滁州市级经济强镇建设的同时,还积极谋划实施女山湖镇招信水城、涧溪新河港口物流园建设,着力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城镇品位、彰显城镇特色。目前该市已形成了“水产强镇”女山湖、“商贸重镇”潘村镇、“凹土之乡”涧溪镇、“红色旅游”、“风电大镇”自来桥、“农产品加工大镇”桥头镇、“银杏之乡”、“淮上明珠”泊岗乡、“甜菊重镇”管店镇和三界镇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示范带动美好乡村建设。坚持试点示范带动,今年该市在抓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又启动了“美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以美好乡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目前该市在自来桥镇、泊岗乡等2个乡镇和石坝镇王桥村、明东街道魏岗村、三界镇梅郢村、潘村镇潘村村等4个村开展美好乡村试点建设,以试点示范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锦绣明城万象新

2012年,该市民生工程建设由2007年开始实施的12项增加到33项,资金投入由2007年的6433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5.86亿元,资金总量达16.7亿元,惠及人数311余万人次。近年来,明光始终把改善民生、保障民利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探索“为民办实事”的途径选择、机制保障、成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通过全面实施民生工程,该市低收入群体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惠及百姓、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全面落实……该市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夯实民生之基。从2007年起,该市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费用,补助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费,2008年,该市在全省率先免收城市学生教科书费,仅此一项就惠及7万多人。二是积极促进就业,牢固民生之本。近年来该市本着“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思路,围绕农业特色和就业技能,针对农民需求,开展农机、种植、养殖等多方面培训。从民生工程实施以来,该市已累计完成新型农民和农民工技能培训27037人次。三是健全医疗体系,解决民生之急。2007年以来,明光市新农合逐步实现全覆盖,139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实现村村有卫生室、社区有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在滁州市范围内率先启动实施“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系统,实现了新农合、城镇医保和医疗救助三大医疗保障制度的无缝衔接和同步结算。四是完善社会保障,构筑民生之依。民生工程实施以来,该市逐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目前已新建和扩建五保户供养机构15处,新建社会儿童福利中心1个,建成廉租住房1426套,救助农村重度残疾人19879人次……经过几年的发展,明光市已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春风化雨惠万民

2012年4月20日,明光市召开“三进三创”暨“平安明光”创建活动动员大会,组织动员千名干部深入139个村、10个社区和10个企业,深入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创平安乡镇、创平安村(社区)、创平安企业”活动,确保实现省级平安县的创建目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明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该市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决策思路”下移、“服务平台”下移、“保障政策”下移、“维稳措施”下移,并采取“四个一线”工作法,即民情在一线掌握、民怨在一线化解、民困在一线解决、民心在一线凝聚,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全面排查、梳理和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

为了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该市一是建立长效机制,大走访活动深入推进。该市以“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和“三民”工程大走访活动为抓手,不断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纠纷调处等机制,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二是化解矛盾纠纷,信访形势趋于平稳。明光市坚持市委书记大接访和市领导接待日制度。开展“三长一书记”大接访活动,定期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和集中重点排查活动,对排查出的重点信访隐患、重点来访案件和信访积案,严格落实“五包”责任制。该市还积极推行村级信访代理制,实现全市139个村信访代理点全覆盖,解决了群众信访“最后一公里”缺位问题。三是加强综合治理,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该市实现城区主要路口视频监控全覆盖,并逐步向乡镇延伸拓展;开展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安全保卫排查和“校车”整治工作;狠抓食品药品、交通、消防等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连续三年位居滁州市前列;深入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开展“清网行动”,着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治安大局平稳,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扬帆破浪创和谐

今年8月12日,全省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在新落成的明光体育馆举办,明光体育馆目前在全省县级城市处于一流水平,9月15日,一场国际职业篮球对抗赛在此上演;连续举办十三届的“明光之夏”纳凉晚会已成为明光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修复完成,纪念馆等配套工程正抓紧实施……

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市,明光市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着力打造“文化明光”。近年来,该市1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成,实现农家书屋村级全覆盖;成功举办市第三届全民运动会。科技工作继续保持“全国科技先进市”称号。双拥工作荣膺省级双拥模范城“六连冠”。2011年该市荣获“全省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和“首届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称号。

目前,该市已完成“明光精神”、“城市名片”、“市树、市标、市花、市歌”初步评选。此外该市还深度挖掘明光地域文化、江淮文化、民俗文化、帝乡文化等资源,加快实施文化事业十项基础工程,加速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两馆一院”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帝王之乡、红色旅游、自然观光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明光特色旅游文化产业。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该市正信心百倍地朝着下一个目标去奋斗。明光今后五年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招商引资年均增长30%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5%。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5%,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万元GDP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完成省、滁州市下达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以内。工业化率达37%以上,城镇化率达47%以上。

明光,一个活力迸发的地方、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目前,该市上上下下正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努力建设实力明光、开放明光、宜居明光、和谐明光、效能明光,奋力把明光建设成为皖东跨越发展的新兴工贸旅游城市。

百花齐放硕果香

总投资12亿元的德青源现代农业科技(滁州)示范园项目落户明光,图为该项目签约仪式现场

中国日化“航母”榄菊集团明光公司生产车间

欣欣向荣的明光工业园

明城新貌

2

3

2012年10月9日星期二

2012年10月9日星期二

直挂云帆济沧海

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篇章

科学发展开盛世,跨越崛起铸辉煌。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央、省和滁州市的坚强领导下,明光市委、市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提振精神,锐意创新、砥砺奋进,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奋力谱写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科学谋划新思路,高点定位绘蓝图。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组织开展了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更新发展观念。针对新时期新任务,科学研判国际国内形势,正确把握省情和市情,在深入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启动建设工业园区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思路,科学探索、积极谋划切合明光实际的发展道路。2008年,进一步丰富完善“四大战略”的内涵,提出了“四个二”的发展思路,就是突出实施工业化、城镇化两大主战略,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两大独特优势,积极构筑城镇、园区两大发展平台,努力打造长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和生态旅游观光两大基地。按照这个发展思路,根据滁州市“双超”和“追宿迁、超千亿、进前列”的目标要求,明光高点定位、拉升标杆,提出了“135”追赶跨越目标,就是:1年打基础,3年扭转落后局面,5年进入滁州市和全省同类县上游位次。并认真学习周边县市先发、快发经验,瞄准发展对标,明确了“追盱眙、增两倍、争上游”的具体目标。去年6月召开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描绘了“十二五”期间实施“111255”工程的宏伟蓝图,就是,明确一个目标:努力把明光建设成为皖东跨越发展的新兴工贸旅游城市;瞄准一个标杆:对标苏北,逐年拉近发展差距;力求一个争先: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和滁州市县市区综合考评中争先进位;实现两个提高: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显著提高,分别达到34%以上、46%以上;确保五个倍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一倍半,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两倍,城乡居民收入增一倍;建设“五个明光”:努力建设实力明光、开放明光、宜居明光、和谐明光、效能明光。通过理清思路、拉高标杆,进一步凝聚了全市上下奋力追赶跨越的信心和决心。

创新突破强举措,追赶跨越求实效。按照追赶跨越发展的要求,明光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创新载体、务求实效。2009年以来,先后开展了政治生态优化年、新明城建设突破年、工业经济提升年“三个年”活动;招商引资大推进、城乡建设大攻坚、园区发展大跨越、工业经济大突破、干部作风大转变等“五大行动”;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深入推进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四个深入推进”,深入实施“三推动、两提升、一加强”的“321”工程和“五个年”活动,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工业经济上,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强势开展招大引强活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增多,机械电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材料、精细日用化工、服装玩具、矿产加工等六个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对县域经济的拉动力逐渐增强。在园区建设上,举全市之力建设工业园区,实现了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巨变,建成区面积已达12平方公里,对经济的承载力不断增强,入园企业近200家,机械电子、日用化工等产业渐成规模,园区迅速成为工业经济的隆起带。在新兴产业上,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潮流,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凹土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破茧而出,龙源风电一期项目建成投产,明光有望成为全省绿色能源第一大县。在新明城建设上,完成《明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示范区建设规划》《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等规划编制工作,连续三年先后开展新明城建设突破年、攻坚年、会战年活动,一大批新明城重点工程陆续建成,市体育中心成为全省县级城市中数一数二的体育场馆,东部社会服务区展现美丽新姿,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3.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0平方公里、8.7万人。在小城镇建设上,城乡道路建设突飞猛进,建成宁洛高速公路明光段,明徐高速即将建成,实现村村通水泥(柏油)路;农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水产强镇”女山湖,“商贸重镇”潘村,“凹土之乡”涧溪,“红色旅游”、“风电大镇”自来桥,“农产品加工大镇”桥头,“银杏之乡”、“淮上明珠”泊岗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全市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25.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上升到42.4%,比2002年提高14.4个百分点;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2011年获得“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荣誉称号。在体制改革上,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全市191家国有集体企业完成“凤凰涅槃”式的改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圆满完成乡镇机构改革,29个乡镇、街道撤并为17个;设立了省信用担保集团明光分公司,成立市城投公司,完成信用联社向农村合作银行转制的重大改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体制活力明显增强。在社会事业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投入资金规模和受益人次逐年增多,2011年达4.4亿元、60多万人次,分别是2007年的近8倍和1.5倍;加强科技创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与研究”获得省科技成果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材费,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完成职高迁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完成市中医院迁建工作,启动实施市医院迁建工程,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加强人口计生工作,2010年荣获“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市”、“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光荣称号,2011年人口计生工作更上层楼,获省同类县考核第一名、滁州市提高区第一名,成为“双冠王”;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蝉联省级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在社会管理上,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开展了“五级书记”和“三民”工程大走访活动,建立信访接待日制度,着力排查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十六大”以来,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到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81.6亿元,2007年来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从2002年的1.43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7.16亿元,增长了4倍;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32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达26162元,分别是2002年的3倍、4.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比2002年增长了2倍多。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02年的27.7:40.8:31.5调整为2011年的31.5:31.5:37。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的位次不断前移,逐年赶超进位,2008年进4位;2009年再次跃升了12位,列全省28个二类县的第15位;2010年又前移了2位,列第13位,是近年来全省县(市)中进位最大的县(市);2011年在新的考核体系下,又实现新突破。

心无旁骛抓发展,勇立潮头开新篇。依托“十六大”以来的坚实基础,和着“十二五”的良好开局,迎着“十八大”的铿锵脚步,我们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111255”工程总目标,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追赶跨越促崛起。坚持工业强市主战略不动摇,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攻坚活动,围绕解决工业经济薄弱的结构性、支撑性、牵动性、前瞻性的课题,精心谋划编制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可研、申报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浩淼消防、三友电子、凹土加工业做大做强;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力推进六个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紧抓招大引强不放松,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和发展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劳动密集和高科技产业,着力引进知名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不断增强跨越发展的外源动力。坚持集群集聚发展,加大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突出加快新扩区建设,积极推动凹土产业园争创省级开发区,着力产业发展的承载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突出加强新明城建设,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着力建设“美好明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和改善民生,认真实施各项民生工程,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建设“和谐明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掀起效能风暴,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开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明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庆宁

明光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杨甫祥

工业

农业

城乡

民生

社会

文化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转眼一瞬间,但就明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年来,明光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011年,明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6亿元,是2002年2.0倍,年均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2亿元,是2002年6.5倍,年均增长23.0%;财政收入7.16亿元,是2002年5.1倍,年均增长19.9%;固定资产投资57.3亿元,是2002年10.1倍,年均增长29.2%……

乘势而上  重铸辉煌

中共明光市委副书记

明光市人民政府市长

杨甫祥

中共明光市委书记

明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庆宁

新闻推荐

本报今日推出 科学发展创伟业 冲刺跨越铸辉煌 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刊 (明光市专刊)

本报今日推出 科学发展创伟业 冲刺跨越铸辉煌 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刊 (明光市专刊)

明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明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