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流星赶月 □汪理才

滁州日报 2010-04-13 18:10 大字

[摘要] 流星赶月 □汪理才

流星赶月是安徽明光市独有的民间舞蹈,初名“打场灯”或曰“球子灯”,曾易名“流星灯”,后定名“流星赶月”。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艺人口传:明万历年间,位于七里湖畔的津里街,每逢正月闹花灯,为使观众秩序良好,组织专人“打场”。由数十人手持“流星球”,紧随舞队“龙灯”之后,每到一处,各班花灯锣鼓齐鸣,他们就舞动流星球分向四周,使观众纷纷后退,形成一个圆形场地,供各班花灯演出。这种流星球的表演深受群众喜爱,故有时“打场”前后也偶作零星的舞球表演,后来逐步演变为灯会上的固定节目,所以称为“打场灯”或“球子灯”。

这种表演是以流星球为道具,以队形变化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群舞。表演者手持一长木柄,两端各装有一只可转动的空心花球。舞动木柄花球飞转,令人目不暇接,“圆场”中变化队形,演员足下生风,轻盈而欢快。夜间行进表演时,红灯蜿蜒,势如流火;驻足表演时,飞光流萤似繁星闪烁。配以锣鼓伴奏,更增加热烈欢快的气氛。

至清道光年间,艺人李禀生与津里街的几位文人搬经弄典,根据二十八星宿夜保刘秀下南阳的民间传说,将这一舞蹈加入故事情节。至此,单纯以流星球作技巧表演的“打场灯”或“球子灯”,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步发展、丰满,成为一个有人物、有故事、有一定主题内涵的舞蹈,并正式定名为“流星赶月”。

“流星赶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伴奏的锣鼓曲牌多采用流传在当地渔民中的“渔鼓”、“肠锣”、“哑锣”、“小跳子”等。

1953年以来,“流星赶月”多次参加各级民间舞蹈汇演并获奖。目前该舞仍保留建国初期的演出样式,民间仍沿旧俗,节日里随舞队在广场演出。

新闻推荐

明光成功拍卖三宗国有土地

明光成功拍卖三宗国有土地

明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明光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