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春到田园唱欢歌 ——明光市新农村建设巡礼本报通讯员 严 龙

滁州日报 2010-04-21 18:10 大字

[摘要] 春到田园唱欢歌 明光市新农村建设巡礼本报通讯员 严 龙

阳春三月,走在明光市的田野乡村,水泥径路通庭院,房前屋后溢清香,产业基地忙致富,活动室里笑开颜……这是这个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调结构,农民的口袋“富起来”

自来桥镇是明光市有名的鲜食山芋专业镇,去年全镇山芋种植面积达1.8万亩,每亩平均产量3000公斤,亩均效益2000元左右。仅此一项,全镇农民增收3100余万元,人均增收近1000元。

近年来,这个市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培养壮大农村主导产业,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特色、绿色农业,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鼓励农民走上高效农业的新路。目前,全市建立了34.5万亩水产基地、10万亩甜叶菊基地、8万亩山芋基地……全市17个乡镇、街道发展和培育了西瓜、黑瓜籽、蔬菜等10多个种植养殖基地。同时,加快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步伐,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2个、绿色食品1个,成功注册了“明绿”商标和“明光绿豆”驰名商标。

这个市还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美国GLG集团、永言水产、兆星红薯窖藏等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仅水产养殖在永言公司的带动下,就发展到34.5万亩,总产值达10多亿元。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滁州市级9家。龙头企业在全市建立绿色食品原料基地32万亩,与6万户农民签订原料订单,使订单农户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14元,增长15%。

强基础,村容村貌“靓起来”

在张八岭镇普贤村,63岁的马大妈在厨房一边打开沼气灶做饭,一边向笔者讲述着沼气给她带来的好处:“过去院子里到处堆满了秸秆柴禾,自从建起了沼气池,猪圈里的猪粪全流进了沼气池里,房前屋后干干净净。”

去年,这个市共投入资金433.2万元新建了2个乡镇卫生院、25个村卫生室、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个社区卫生站;积极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解决4万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市所有中心村通上广播和有线电视;完成253.5公里“村村通”工程,有力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新建25个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这个市紧紧抓住“一事一议”试点的契机,落实财政奖补项目460个、补贴资金840万元,建成一批农村公益性项目。

优服务,农民的心窝“暖起来”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农村的环境靓起来,更要让农民的心里乐起来,这是明光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形成的共识。近年来,这个市想方设法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

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去年底,全市48.4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5%,比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住院补偿率和受益率也均提高,切实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看大病难等问题。对社会保障和救济工作,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做到不错保、不漏保,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认真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通过选送到滁州农广校学习、科技进村入户、建设农家书屋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150多场次,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阳光工程”培训通过“订单培训”“校企联办”“流动办班”等形式,让培训学校和用工企业直接接轨,实行对口培训,对口输出,促进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去年全市10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共培训农民3703人,转移3192人,转移率86.2%。这些好事、实事让农民喜在心里,笑在脸上。

新闻推荐

明光招商引资展开“夏季行动”

明光招商引资展开“夏季行动”

明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明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