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常态 创造新业绩 ——滁州市财政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纪实
2017年,全市财政系统干部职工攻坚克难,挑灯奋战,财政各项工作圆满完成,财政收入大幅攀升,财政收入总量位居全省第4位,与上年持平;增幅高于全省平均1.7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5位。
2017年,市财政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大力加强财源建设,创新财政支出方式,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扎实推进财政改革,持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财政工作取得新业绩。
2017年,市财政局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各项工作成绩斐然。党建考核连续多年获得较好成绩,局机关党委多次获评市直机关“先进党委”称号,连续获得“省文明单位”和“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在2016年度省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中,滁州市财政考核指标总得分排名位于全省前列,其中债务管理工作居全省第一,民生支出和民生工程居全省第三。
把握新常态,创造新业绩。2017年,滁州市财政局站在改革发展的最前沿,抢抓机遇,注入活力,竭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滁州市冲刺总量全省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滁州贡献了财政力量。
支持经济发展实现“生财有道”
没有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长就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2017年,市财政局把支持经济发展、培植壮大税源作为首要职责,聚精会神辟财源,团结奋进谋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财政增收的双赢。
着力减税降费。全年结构性减税36亿元,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取消6项、停征12项中央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善涉企收费项目目录清单动态管理,年减少涉企收费1.3亿元。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落实“1+4+19”科技创新政策,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展。2017年,全市各级财政均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资金规模35450万元,较2016年增加14620万元,其中:市本级9200万元,较2016年增长6570万元。设立融资风险补偿基金1000万元,推出“滁科贷”金融产品,提供贷款额度1亿元,主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对企业、高校院所、科技中介机构、技术经纪人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行奖补。
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全市财政投入1.6亿元,支持全市9家国有担保公司做大做强;推进“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累计放款58.8亿元,受益企业3505户;安排续贷过桥资金2.6亿元,撬动贷款48.8亿元,扶持企业1042户。2017年,全市税收贡献超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个,涌现出了博西华家电、养元饮品、金禾化工、猎豹汽车、长电科技等体量大、税收贡献强的大企业,为财税收入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税源基础。
2017年滁州市财政收入预期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89.3亿元,财政收入总量位居全省第4位,与上年持平。县域发展更加协调,6个县(市、区)收入总量超过20亿元,其中天长市收入超45亿元,凤阳县、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南谯区收入分别为27.3亿元、24.8亿元、24.5亿元、20.5亿元、20.3亿元。园区财政增速迅猛,市经开区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苏滁园区财政收入增长59.9%,园区引领全市财税增收“增长极”效应凸显。
心系社会民生
注重“用财有效”
财为民而理,财为民所用。市财政局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坚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服务民生的支点,把富民政策、暖民举措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2017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380.3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民生支出完成331.3亿元,增长14%,占财政支出总量的87.1%,民生情怀正温暖着每一个人。
民生工程建设提质增效。民生工程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2017年,全市到位资金100.1亿元,拨付100.1亿元,拨付率100%。工程、培训类项目综合开工率、完工率均为100%,补助类项目按序时进度发放。出台了《滁州市实施民生工程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滁州市民生工程舆情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10余项工作制度,民生工程推进机制进一步健全。积极开展民生宣传,通过拍摄微电影、开展“五进三送”活动、在公交站牌设立民生工程政策宣传栏等举措,提高了群众对民生工程的知晓度。同时,还安排了1.32亿元,优先保障10件实事资金需求。
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2017年,全市投入扶贫资金共10.5亿元,较去年增长37.7%;扶贫资金支出8.12亿元,支出进度达98.8%。2017年,滁州市在123个贫困村全面推开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探索出6大类1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省财政厅调研滁州市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时给予了高度肯定,来安县六郎村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已被省财政厅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并与明光市新管村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代表安徽省被推荐到财政部。在全省扶贫工作会议上,市财政局代表滁州市作了资产收益扶贫工作专题书面交流。
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有力有效。在民生事业发展上,投入资金15亿元以上,用于市区棚户区改造、征地拆迁、安置房项目建设等,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安排资金建设滁州大道、G328、G104滁汊段一期、二期附属工程等。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上,安排7390万元,用于老城区道路白改黑工程。在文旅项目资金保障上,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琅琊山5A级景区创建,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在招商引资重大项目保障上,支持惠科液晶面板项目等建设。支持多领域建设成效显著,滁州城市面貌在改变,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加强监督管控
做到“理财有规”
财政管理改革是促进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是缓解目前财政收支矛盾的有效途径。为了把每一分钱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花在“刀刃上”,市财政局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理财管理模式,突出资金使用绩效,努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财政管理进一步规范。加强财政资金制度建设,出台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50条意见,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制定了科技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做到“一个专项资金,一个管理办法”,实施专项资金申报设立、预算编制、资金分配等全过程管理。
财政改革工作稳扎稳打。严控政府性债务风险。出台了滁州市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成立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截至12月底,各县(市、区)逾期债务率均控制在5%以下,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成效明显。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印发了部门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预算执行考核、支出管理内部规程、预算公开评审、项目储备管理等多个管理办法,更加注重压实主管部门责任,注重定额管理,注重建立项目储备库,注重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注重完善预算公开评审和结果运用。今年,通过专家评审,对25个项目预算金额进行了压减,压减金额达4268万元。加强县乡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印发了《关于加快县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通知》,制定了改革任务清单,明确了具体完成时间。目前,各县(市、区)预算单位直接支付申请电子化已经上线。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创新。充分引入竞争性机制,统一区域保险服务程序和标准,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经办机构招标工作小组,研究确定招标方案并报市政府同意,及时开展公开招标,最终三家保险机构中标。各县(市、区)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与中标的保险经办机构签订了承保协议。
强化队伍建设
力求“聚财有方”
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财政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更好适应新形势、新发展,市财政局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党性觉悟,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水平,树立部门形象,为财政部门发挥“聚财”作用提供坚强保障。
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注重素能提升。利用“财政讲坛”“春训班”“财政干部素能提升班”“十九大精神学习轮训班”等载体,依托党校和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了多项学习培训活动,提升了财政干部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注重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制定出台了年轻干部培养、职工内部挂职锻炼、交流轮岗等制度。组建材料写作互助组,提升年轻同志写作能力,做好干部上派下挂工作,鼓励年轻干部到一线锻炼。按照省委组织部统一部署,推荐干部赴西藏山南地区进行为期6个月的短期技术援藏,其工作受到上级部门和受援单位的一致肯定。注重选才用才。近三年通过考录、遴选、选调等形式,择优录用22人次充实财政干部队伍,选拔任用干部20多人次,交流轮岗28人次,先后选派4人次到乡镇、省财政厅等挂职,抽调3人参加市扶贫、信访等重点领域工作,进一步调动了干部队伍特别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党的建设常抓不懈。将党建工作和财政工作一同纳入局务会议进行调度安排;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讲重作”专题警示教育、“大走访、大调研、大宣讲、大督查、大整改”五大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宣讲”等活动;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改建了党员活动室;组织党员干部赴上海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明光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等地学习革命精神等活动;组织知识竞赛和考试等活动,学习领悟党的十九大最新理论知识。每年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签订责任状,及时开展提拔、交流、轮岗、新进人员廉政谈话活动,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开展,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局机关学风、作风、廉政之风明显提升。
回顾党的历史、瞻仰革命遗址、重温入党誓词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云苏艺文/摄)1月4日11时许,来安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四中队开展例行巡逻时,发现在辖区水口大桥三车路旁有一辆轿车侧翻在路基下。见状,民警立刻下车查看,发现车辆不远处有一名受伤女子躺在雪地中...
来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来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