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兄弟的创富路
通讯员赵正平苗竹欣本报记者李慧
8月10日清晨,太阳刚露头,在来安县施官镇南沛村的黄家宝家庭农场里,已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农场主黄家宝、黄家才两兄弟正带着工人将通过“稻虾共养”模式产出的小龙虾收网装箱。“这段时间正是小龙虾上市高峰期,它们每天能给我带来6000元的收入。”黄家宝表示,现在讲究科学种田,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实现少投入高收入。
黄家宝、黄家才两兄弟原本在外地承包移动基站安装工程,2014年兄弟俩在回乡探亲时发现,原本农忙的季节却鲜有人在劳作,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大片良田被撂荒,长满了杂草,这让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土地怀有深切感情的兄弟俩心痛不已。联想到在外面做工程时,经常看见一些地方采用机械化种植和科学田管方法,在农村土地上也能大有作为,兄弟俩当即决定回乡创业,在泥土地里刨出新希望。
当年9月,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兄弟俩在南沛村流转了500多亩土地,购买了旋耕机、收割机等设备,注册成立了“黄家宝家庭农场”,正式当上了“农民”。由于从小就在地里伺弄庄稼,创业不久,兄弟俩就俨然是干农活的“老把式”,地里的作物也日渐茁壮。
“任何创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黄家宝告诉记者,2015年春天,就在他们兄弟俩的第一季水稻开始育苗时,却发生了小意外,原本郁郁葱葱的秧苗开始没来由地发黄发蔫,这可急坏了他们,“凭我们的经验,根本处理不了这样的问题,而且我们把所有身家都投在了田里,那几天真是急得吃不下、睡不着。”正在兄弟俩一筹莫展之际,县农委的专家主动找上了门,经专家诊断,秧苗发黄是因为营养土搅拌不均匀。在专家指导下,兄弟俩揭开塑料薄膜,进行清水灌泡,反复两次,秧苗终于重新焕发了生机。
这个小插曲让兄弟俩切实感受到了科学种田的必要性,农闲一来,兄弟俩立刻报名参加了县农委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培训中,农技专家的指导、实训基地的实践、优秀农场的参观经历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技术水平,更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要想靠种田致富,必须打破传统模式,找到新的增收之路。”职业农民培训给了兄弟俩新的思路。培训归来,他们在自己的农场里尝试发展了稻虾共养模式,一年下来,每亩土地增收了3000余元。去年,兄弟俩又在农场里试种起了大棚蔬菜、草莓,再一次取得良好收益。今年,尝到甜头的黄家兄弟准备再大干一场,他们申请30万元项目资金,建起了一座育秧工厂,结合7万元政府补贴,购买了数台大型设备,并且又报名参加了电子商务培训。“我们要通过网络,带着乡亲们把家乡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兄弟俩信心满满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巩固政务公开成果,规范政务公开内容,近日来,来安县大英镇本着公开、规范、便民的原则,逐步使该镇政务公开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领导重视,责任明确到位。该镇党委、政府高度...
来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来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