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手狮灯 农民乐开怀 ——省级非遗文化瑰宝手狮灯传承见闻
[摘要] 快乐手狮灯 农民乐开怀 省级非遗文化瑰宝手狮灯传承见闻
本报记者张 杰
听说下周中央电视台7套《中国美丽乡村行》栏目组要来采访手狮灯,手狮灯第四代传承人、来安县独山乡王箱村三汊河组农民傅国先忙坏了,9月23日一大早就招呼农民李均海来到村小学仓库,商量怎样把已经显得陈旧并略有损坏的手狮灯修好复原。下午4时许,记者在这里采访时看到,两人还在忙活;仓库里共有6只手狮灯,有白色、红色、粉红色、黄色等彩纸包裹。
“制作很费功夫,6只灯需要7个人忙10天,彩纸系特殊材料,制作1只灯需2000元左右费用,逢年过节都会组织演出,由于灯挺重,每只灯需要3个年轻人轮流玩,共需要18个玩灯人、旗手2人、抢灯笼2人、锣鼓7人、提灯2人,浩浩荡荡30多人,每年都代表来安县参加滁州市舞龙大赛,不是得第一就是第二;平时在本乡表演,很受农民的欢迎。”说起手狮灯傅国先滔滔不绝。
记者采访时获悉,手狮灯历史悠久,始于清代康熙年间,发源于来安县独山乡,流行于安徽来安及江苏六合、江浦一带,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手狮灯造型逼真,气势夺人,勇猛威武,舞动时栩栩如生。狮身用竹制纸糊,身长约1.5米,身高约1米,重约25公斤。两前足间绑一绣球,绣球用竹蔑扎制(直径约12厘米),糊以白色透明纸,内点蜡烛。狮子腹部安两根木棍,舞狮者两手各持一根木棍,将狮子举起舞动。”傅国先介绍,“手狮灯由六只狮子组成。表演形式有“抖狮”、“摇狮”、“睡狮”、“盘球”、“狮子坐肩”、“狮子理毛”、“狮子推磨”、“狮子拜门”、“逗猴”等十余种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杂技表演艺术。舞狮者身着统一服饰,由强壮有力的男性农民表演。表演时两只手抓住狮子两只前腿,举过头顶舞动,一套动作做完,手上的皮都磨破了。特别是玩红灯,狮子里面点的是蜡烛,狮子都是竹篾做的骨架,糊着纸,舞狮子时一刻不能停,不然就烧掉了。在后来的手狮灯表演中,我们也兼收并蓄其他民间花灯的特长,尤其是把杂技表演‘绝活\’融入手狮灯表演之中,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来安县文化部门曾先后两次组织专人对手狮灯文字、图片、表演形式进行系统挖掘整理,目前,手狮灯已经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之中。2008年12月,手狮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1年2月,傅国先被确立为“手狮灯”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傅国先开办了手狮灯文化培训班,先后培养手狮灯制作表演文艺骨干160余人,在文化的传承中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实现文化传承和脱贫攻坚的双赢。
一提到手狮灯,传承人傅国先就神采飞扬:“我今年63岁,自幼生长在独山脚下,是看着手狮灯的表演长大。小时候,一到腊月里就高兴了,跟前跟后,看长辈们扎手狮灯、起灯、拜庙、玩灯,看得饭都不知道吃,觉也不知道睡,父母急得到处找,后来父母习惯了,也不找了,听听锣鼓在哪里,看看手狮灯在哪里,那小孩子肯定就在哪里。”
李均海今年65岁,18岁开始玩灯;他说,现在年龄大了,玩不动了,专门制作和修理手狮灯。王箱村党总支书记陈厚田介绍,去年向上级申请专项资金10多万元,本地企业资助20余万元;今年争取到奖补和活动经费10多万元,另外,给传承人傅国先每年3500元生活补助。下一步打算在争取资金的前提下,把这一文化瑰宝推向市场,争取更大的舞台,把这一影响大、流传广的非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说着话,6只灯被检修一新,两人在村里大声吆喝年轻人,该练习手狮灯了。
新闻推荐
来安“温暖法援”行动惠民便民
来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