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基建狂魔”造出中国宫殿最大础石

新安晚报 2022-04-01 08:50 大字

曾有诗这样写道:“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从中仿佛能看到600年前明中都城的繁华之貌。而600年后,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昔日繁华,正逐渐揭开神秘面纱。2022年3月31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项目突出重围成功入选。这也是安徽大遗址时隔12年后,再度上榜这项中国文物考古学界“奥斯卡”。

“京师之制”缘何“烂了尾”

明中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凤阳兴建的都城。

1369年,朱元璋在称帝第二年时下诏,在老家凤阳建中都城,“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一时间,全国能工巧匠、军士民夫云集而至,建城用的砖、瓦、木料等各种建筑材料也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往凤阳……

“朱元璋改变主意,可能与刘基的谏言有关。”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王志介绍,由于重臣刘基的反对,六年后的洪武八年,在“功将完成”时,朱元璋又以“劳费”为由对明中都的建设“喊停”。

罢建中都,朱元璋随后对南京进行大规模改造,并在洪武十一年确定了南京的“京师”地位,中都成为陪都。

虽然成了“烂尾”,但明中都在罢建时城市轮廓已经形成,城垣、宫殿、坛庙、钟鼓楼、军事卫所、公侯宅第等多数遗址留存至今,与水系路网和建城时开设的窑址、石料厂等工程遗存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明中都遗址群。

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底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5年明中都遗址正式开始发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故宫博物院、山东大学等单位合作,对明中都遗址开展持续的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收获。

王志介绍,通过勘探和发掘,城址的布局日渐清晰,承天门、东华门、外金水桥等多组单体建筑遗存的形制和结构逐步得到揭示。在此基础上,2021年重点开展了涂山门遗址和前朝区核心宫殿基址的发掘工作。

“工”字形宫殿破解40年猜测

“明中都有三重城墙,也就是宫城、皇城、外郭城。其中外郭城一共有九个城门。”王志介绍道,此次发掘的涂山门是明中都外郭城的西门,是一个单门道券洞式城门。

据介绍,城台呈长方形,是内夯土、外包砖的结构。“涂山门的夯土是一层夯土一层砖瓦的‘夹瓦扎’的夯法。城台北侧连接马道,南侧连接有砖墙。”经过解剖,涂山门的城台、马道,以及南侧的砖城墙都是坐落在一个地下挖有基槽的夯土平台之上,而且还有明显的营建次序。

此次发掘,宫殿区域更受关注。实际上,史书关于明中都城宫殿的记载极为简略,仅有“临濠宫殿”“凤阳宫殿”等只言片语,宫殿名称、建筑布局和结构均未明确。此轮发掘,首次揭露出前朝宫殿的真实面貌。

如果从空中俯瞰,前朝宫殿遗址位于明中都宫城正中,地表有明显的“中”字形台地,依中轴线对称,高出外侧地表约2~3米。

早在1981年,明史专家王剑英先生进行了调查并推测了前朝院落的结构布局,认为地表呈“中”字形,且只能布下一殿。1982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对前朝宫殿遗址进行了试掘。由于发掘面积太小,仅发现有明初的大型夯土台基,但未能确认宫殿布局情况。

2021年,经过考古队员的不懈努力,明中都宫殿终于揭开神秘面纱——由前殿、后殿和穿堂组成,均位于夯土台基之上。通过台基夯土内的磉墩分布,复原出前殿与后殿的建筑开间均为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前后殿之间有阔三间、深七间的穿堂。

“经过发掘,明中都前朝宫殿的布局并非‘中’字形,而是‘工’字形,且是前后殿加穿廊的整体结构。在宫殿形态上,明中都与南京、北京两座宫殿的三殿布局不同,而更接近元大都的宫殿形态。这解决了40余年来的猜测和争论,极大地推进了对明中都的认识和研究。”王志说。

宫殿最先营建竟是龙椅位置

中国自古便有“基建狂魔”的基因,并传承至今,在明中都的建设上也体现得十分清晰。站在遗址边,可以感受到明中都的恢宏。

在宫殿台基上,考古队员清理出四处踏道和多块接近原位置的础石。“皇宫的规格高不高,看出土的础石就知道了。”王志介绍,明中都出土的础石皆为覆盆式,其中前殿出土的巨型础石用料边长近2.8米,础面边长2.5~2.6米,覆盆直径达1.8米,建筑规模十分宏大,体量为目前所见宫殿建筑础石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前殿中部偏后处还发现一座长5.4米、宽4.9米的黄土中心台,土质纯黄,通过检测其建造时间早于宫殿与城墙。

“这个中心点就是皇帝龙椅宝座的位置,并且位于都城的几何中心点上。”王志说,这在都城发掘史上十分罕见,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也为研究古代都城的规划、选址和营建次序等提供了珍贵材料。

王志介绍,通过发现的磉墩可以勾勒复原出宫殿的柱网结构,进而复原宫殿的整体布局。“在南京、北京等其他城址不具备发掘条件的情况下,明中都的发掘填补了明清都城宫殿考古的空白。”

此外,明中都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明初的砖、瓦、石建筑构件。字砖较少,有地名砖、字号砖、纪年砖等。瓦主要为黄、赤色、酱色等琉璃瓦,以筒瓦、板瓦、龙纹、凤纹瓦当、滴水为多。石构件有台沿螭首、龙、凤纹雕刻石栏板和雕龙望柱、抱鼓石、须弥座组件、础石等。另出土了少量明代中晚期至清代的瓷片、铜钱、铁器等。

深刻影响南京北京的城市布局

明中都面积达50平方公里,宫城比北京的紫禁城要大12万平方米。王志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明中都是明初第一座按照京师之制建造的都城,曾被誉为中国古代完备宫殿的蓝本,深刻影响了明清时期南京、北京的城市布局。”

在规划建设之初,朱元璋也做了很多“功课”。文献记载,明中都建设前朱元璋曾亲赴过开封考察,攻克元大都时还计量了元大都包括金中都的宫室,并于洪武二年十二月阅览了元宫室图。因此明中都的规划中体现了宋、元都城制度的元素。

“比如宫城在都城中整体偏南、T字形广场设置、外金水河路线等与元大都的规划相近,三重城垣环套、中轴线的布局及五门制度、工字形宫殿等均直接或间接继承了北宋开封城的规划理念。”王志说。

作为明清第一座真正体现京师之制的都城,明中都的规划受到了吴王新宫一定的影响,但反过来,又更深入地影响到了后来南京宫城的改造和北京的都城建设。南北二京的城门形制、宫院设置、左祖右社等对称布局、内外金水河制度等均受到明中都的深刻影响,并深入到各城市明代王府及陵寝的规划中。

此外,王志还解释称,明中都中轴线相关遗址的发掘揭示,将宋开封、金中都、元大都、明南京和明北京城串联起来,为其填补了关键空白,这种串联也体现出中华文化基因的世代相传和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特点。

虽然拿到了中国考古学界的“奥斯卡”,但明中都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不会停止。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有更多奥秘等待发现。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

新闻推荐

北京冬奥会带领花滑隋文静/韩聪夺冠,东京奥运会带领蹦床朱雪莹夺冠 “双奥”冠军领队是咱安徽人

本报讯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在北京鸟巢体育馆隆重举行,安徽中医药大学1985级校友、北京冬奥会花滑双人滑团队领队袁...

凤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