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的芦山 □齐飞
蚌埠的三国故事,除了和东汉末年曹操驻军的曹老集、曹山有关之外,还和东吴名将鲁肃有关。
蚌埠东南郊,有两座山,分东西而立,因山脉相通,又因西山形状酷似火炉,所以,当地人称它们为东、西炉山。后来,因鲁肃曾在此驻军,为了纪念他,东、西炉山,便被人们更名为东、西鲁山。到了明代,有卢姓从外地迁徙过来,并聚居于此,久而久之,鲁山便被人们写成了芦山,并且沿用到了今天。
今天看来,芦山还是属于鲁肃的。鲁肃既是战将,又是谋臣。同时,如果你来到芦山脚下,还可以感受到他的生活方式和文人情怀。梅郢孜,也就是今天的梅村,鲁肃居住过的地方。房屋遗址虽然早已不存,但从此地出土的刻有菊花图案的残缺彩砖,说明此地曾经垒起过高端建筑物。对住房的精致打造,是他享受生活的一个方面;对种花养草的喜好,则是他热爱生活的另一个方面。在他的房前屋后,一定会种植了很多花草,甚至,他会有自己的一个大花园,留待自己的军事之余,可以独自在此摇扇吟诗、修身养性。至今保存完好的“鲁肃井”就是他为了浇花用水而专门建制的。如此的生活品质,想必现代人也很羡慕吧。
显然,鲁肃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战将。同时他还是一个有文化、有情怀的儒将。相传219年秋,曹操和鲁肃在官沟厮杀,双方从早晨一直打到傍晚,方才鸣金收兵。曹军退到曹山驻地,鲁肃收兵回防鲁山大营。次日再战,曹操倾巢出动、逼近鲁山。鲁肃早已料到曹军动向,
准备好了部队在岗东城截杀曹军,战争打到午后,忽然大雨倾盆而下,又加之鲁肃占据凤凰山优势,山陡路滑。鲁军弓箭手万箭齐发、滚木擂石顺势而下,曹军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只好退居曹店休整。这只是三囯时发生在鲁山周边的一个战争片段。这场战争虽然只流传于民间,但对鲁肃屯兵鲁山,确实有极好的帮助理解和体悟的作用。
东芦山的山体很特别,呈十字形交叉,南北与东西鼓起,因而形成四个山洼。从小便熟悉此处地形的鲁肃,在选择屯兵地方的时候,自然会想到这里。《凤阳县志》记载,鲁肃曾屯兵于鲁山。金窠屯、银窠屯、米窠屯、面窠屯,是鲁肃屯兵时遗留下来的四个大坑。其实,这四个大坑就是山的四个山洼,鲁肃只不过是因势利导赋予了它们新的功能而已。如何解读金窠屯、银窠屯、米窠屯、面窠屯呢?金银应该和打造兵器有关,米面应该和日常生活、储存粮饷有关,这些都是屯兵必须有的项目。而统统把它们理解为军营也无不可,民间俗语不是也有“金窠银窠不如自家的狗窝”吗。
离芦山不远,在凤阳县临淮关镇的马滩街,也有一口鲁肃井。芦山的鲁肃井井口由整块石板雕凿成圆孔。马滩街的鲁肃井井口用四块条石组成、呈方形。两个井至今都还在使用,且水质清纯甘甜,深受当地人的喜爱。马滩鲁肃井向东一里许又见一“四眼井”,一井分设四个口出水,也和鲁肃有关,因鲁肃字子敬,人称此井为子敬井。鲁肃是临淮郡东城县人,不管人们如何定位“临淮郡东城县”,这个地方都离芦山不会太远。从他的出生地可以看出,鲁肃在芦山一带活动具有先天的地缘优势和自然的人文资源。因为芦山曾经是凤阳的辖区,鲁肃的故事在凤阳也广为流传,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是,所有的故事都离不开鲁肃的大本营芦山而发生。芦山文化其实就等同于鲁肃文化。或者,芦山可以再次改名为鲁山的!
新闻推荐
淮河南岸有座城,名曰“珠城”;珠城之东有片洼地,年久成湖,名曰:“龙子湖”,湖水浩淼,甚为壮观;湖的东北端,有一院落,名...
凤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凤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