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让生活更美好
[摘要]从柴火到煤球,从罐装液化气到管道天然气,家用生活燃料“四级跳”
我与改革开放
采访对象:戚女士,60岁,滁城龙蟠汇景小区居民
7月12日傍晚,记者来到龙蟠汇景小区,在楼下带孙女的戚阿姨正准备回去做饭。说起家用的生活燃料,戚阿姨立马感慨:“以前是柴火、煤球,后来是液化气,现在是天然气,真是方便太多了!”
今年60岁的戚阿姨老家在凤阳县,在她印象中,大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里都是大锅灶,一年到头房前屋后堆满了豆秸、麦秸、树枝,夏天只要一烧锅做饭,汗水都湿透了全身。
改革开放初期,戚阿姨家使用的燃料也“升级”了,做饭开始使用煤球,一天三四块煤球就够了。戚阿姨介绍说,为了更省钱,那时很多人家都会买煤。“煤球比柴火方便多了,就是要引煤炉,得花好一会才能把火生着,然后还要不断地扇风让煤炉烧得更旺,家里常常是烟雾弥漫,呛得人受不了。”
到上世纪90年代,改革发展给生活带来了新变化,戚阿姨家和许多家庭一样,又告别了用柴火、煤球做饭的历史,开始使用罐装液化气。“一罐气烧完了只要换个气,比烧煤炉省事多了,不过也有尴尬的事,有时候炒菜炒到一半,罐子突然没气了,急死人,扛个罐子上楼,累得也只剩半条命了!”
2017年,戚阿姨一家人搬到滁城龙蟠汇景小区。搬进来时,屋里的燃气管道、燃气表已经安装得好好的,买了个燃气灶和抽油烟机,去燃气公司办了张卡,没几天家里就通上了天然气。“以前充一罐液化气,七八十块钱只能用一个多月,现在100块钱买四五十方的天然气,能用上两三个月,一开燃气灶,烧水做饭几分钟就好了,省钱省事又干净方便。”在戚阿姨看来,从柴火到天然气,事情虽小,但小中见大,一个城市的发展,落到百姓身上的,正是身边这些点滴的变化。
现如今,在居民家庭,在餐饮经营场所,天然气已经逐步取代了煤炭、液化气、柴火。家用燃料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升级”变迁,便利、清洁取代污染、危险,不仅反映出老百姓生活品质的提升,也折射着人们环保观念的转变。
记者了解到,随着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滁州市积极探索公用事业改革路径,2002年组建了滁州新奥燃气有限公司。2003年11月25日,滁州市开通管道天然气,是省内第一家通气城市。截至目前,滁州市天然气管道已覆盖琅琊区、南谯区、开发区、苏滁产业园、来安县、全椒县、汊河工业园等,年供气量约2亿立方米,为约28万户居民、4000余户工商企业配套建设天然气设施和提供供气服务,为全市所有出租车、公交车、城际大巴和部分社会车辆共计约1000余辆车辆供应天然气清洁能源。经测算,每年减排124.45万吨二氧化碳,减排1.14万吨二氧化硫,减排1.425万吨烟。
清洁的天然气能源已走进千家万户,惠及百姓生活。 (记者卢晓东)
新闻推荐
7月12日《安徽日报》头版报道 从“泥路草房”到美丽乡村 ——三代小岗人谈四十年变化② 安徽日报特别报道组
7月12日《安徽日报》头版报道从“泥路草房”到美丽乡村三代小岗人谈四十年变化② 安徽日报特别报道组...
凤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