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安徽日报》头版报道 从“泥路草房”到美丽乡村 ——三代小岗人谈四十年变化② 安徽日报特别报道组

滁州日报 2018-07-13 08:39 大字

[摘要]7月12日《安徽日报》头版报道 从“泥路草房”到美丽乡村 三代小岗人谈四十年变化② 安徽日报特别报道组

1978年一个冬夜,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摁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曾经泥路草房、民生凋敝,而今小岗村已经铺上柏油路、盖起新房,建了学校和医院,成为美丽乡村的样板。

一代又一代小岗人,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建设着美丽的家园。小岗,这个让中国农民引以为豪的村庄,正蓄势待发,实现新一轮的跨越。

严宏昌:从“泥巴墙、破草房”到青砖黛瓦小楼房

6月25日,碧空如洗,小岗村,一个因40年前分田单干而闻名的村庄,干净、静谧。“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牌坊,在村外5公里处矗立着。穿过外围村,驱车飞驰在两旁树木林立的大道,远处高标准农业产业园集中连片,一排排两层青砖黛瓦小楼错落有致,村民广场前三五个老人围坐着拉家常。一条10米多宽、1.7公里长的柏油路,从村头村委会和广场一路贯通到大包干纪念馆,间或有电瓶车载着外地游客来来往往。

“和40年前比起来,如今的小岗村已经发生了巨变,让人做梦都想不到。”今年69岁的严宏昌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他的5个子女都在小岗村务工,孙辈还在上学。记者见到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时,他刚从女儿家串门回来。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这一凤阳花鼓词,是“大包干”之前小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40年前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1969年我结婚,到1978年我有4个孩子,一家6口挤在巷子西口的3间破草房里。”严宏昌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草房是1961年盖的,将近二十年早已破败不堪,泥巴墙是歪的,冬天抵挡不住飕飕寒风,遇上连阴雨,只好用塑料布到处补漏。“人穿破衣服、吃不饱饭,连耕牛都没力气,根本拉不动犁耙。”他的语气缓慢凝重。1978年安徽遭遇大旱,秋种无法进行,凤阳旱情更普遍。这一年,小岗完成了被载入史册的创举,小岗村18个“当家的”一起在一份承诺书上摁上“红手印”。

“大包干”释放了生产力,日子越过越好。1989年,严宏昌终于着手实施建房的梦想。当时安徽农村盖房一般是扒掉茅草房,盖起瓦房。曾在凤阳县城建筑工地上当过包工头的严宏昌要建的却是钢混结构的楼房。钢混结构的楼房村里人没见过,泥瓦匠都做不了。严宏昌自己设计好房型结构,搭好框架,再找人填充建筑材料。“当时盖了第一层,后来每隔十年盖一层,盖了三层。”严宏昌对这钢混结构房屋的规模和领先性颇为满意。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遥控地磅非法获利涉嫌诈骗被刑拘

本报讯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可得。然而,有人竟为了牟取高额利益,在地磅人安装遥控接受设备,随意改写货物称重,从...

凤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