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语达人”刷下的中国农村40年
马留彬在介绍自己刷好的新标语。
据新华社郑州5月17日电(记者刘雅鸣 史林静)今年一开年,68岁的马留彬就忙活起来,随着中央扫黑除恶专项工作的开展,乡里有好几百面墙等他去刷标语。
行走在中国大地的阡陌乡村,映入眼帘的各式墙面标语引人瞩目,成为中国乡村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农村的这面墙上,历史以“墙面标语”这种乡土中国特有的形式,记录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每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时刻。
马留彬是中国中部农业大省河南尉氏县大马乡人,作为大马乡当地人心中“字写得最好的人”,马留彬在乡间地头刷写了近50年的标语。在乡村显眼墙壁上,半个世纪以来他总是写了又刷,刷了又写。每条不同字体不同字号的标语背后,书写的都是时代风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庄重的黑体刷下这条标语后,像马留彬一样的众多农村“标语人”意识到:一个新时代开始了。与这条标语同时期的还有:“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等。
今年60岁的卜宪升也是尉氏县出了名的“写家”。让他至今记忆深刻的,还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自己刷下那条新标语时的惊奇与欢欣。
1978年深秋的一个晚上,为解决温饱问题,安徽凤阳县东部小岗村一个茅草房内,18位农民冒险在一份契约上按下红手印实行“大包干”,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
春雷唤醒了中国农村大地。卜宪升回忆说,夏收后的一天,他提着涂料桶,在很多村的后墙上,刷写“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的标语时,村民们争相围观。
自那以后,发展经济、重视教育、计划生育、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等标语纷纷上墙。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墙头标语更多的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个个具体体现。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这些被马留彬刷在村口最显眼位置的标语,无一不成为历史的记录。其中为倡导改善农村道路、发展经济,“要致富先修路”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口号。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股股惠农政策的春风吹进乡村。“农民种地、政府贴钱”等标语口号也被马留彬刷上了墙。
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与美丽乡村、深化改革、脱贫攻坚等政策有关的标语纷纷上了农村的大小墙面。马留彬说,这样即使是现在,农村这面墙还是国家政策的重要宣传传播方式。
“维护法律尊严,铲除黑恶势力”,最近一两个月,马留彬一口气刷了200多条标语,全都是关于“扫黑除恶”的。
当然除了一些政策宣传,塑造农村这面墙的还有市场经济的力量。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商业广告涌进农村市场。有关统计称,农村墙体广告的占比中,农资类广告从2011年的76%陡降至8%以下,汽车类广告从2011年的3%升至20%以上,电商类广告从无到有,如今已经超过40%。
“最开始太阳能、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一些家用电器,最近几年汽车、房子的广告越来越多了。”马留彬说,尤其是农村淘宝,现在基本上村村都有,说明咱农民群众有能力消费,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如今,“字”也不再是农村墙头的唯一元素,不少地区的农村采取山水画、诗词、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经典国学、道德文化等内容搬到了“墙上”。
农村的墙头逐渐变得既有“颜值”又有“气质”,以百姓更加乐于接受的方式润物无声地继续履行使命。
新闻推荐
《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村改革的源头乡音,《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村改革的源头乡音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40年前,由晓光作词、施光南谱曲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经面世,便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农村...
凤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