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来,到土地去
(上接第一版)
程夕兵深知,现在种地跟过去不一样了,要科学种粮,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路子。“开始流转土地的时候,我就通过自筹、贷款等形式购置农业机械,”程夕兵说,“现在除了施肥,从平整土地开始,到育苗、插秧、打农药、收割、烘干,全都实现了机械化。”
程夕兵算了一笔账,以水稻插秧为例,插秧时节气温高,人工成本就高,一亩地差不多需要300元左右,而且温度超过40摄氏度就不敢用人工了。全用机械就不存在受天气限制的问题,还节省了人工费,极大节约了成本,增加了利润。
谈及未来的打算,程夕兵想要建个农业产业链,从粮食种植到消费者的餐桌实现一条龙服务,打造真正属于小岗村的品牌,多种粮、种好粮,从源头上保证质量,让每个人吃上绿色放心的粮食产品。
从“败家女”到年收入50万——
一个“打工妹”的返乡创业故事
早上6点,天还没亮,殷玉荣就起身准备打扫猪圈了。这个冬天,小岗村似乎格外冷。前几天下了一场大雪,积雪过了好几天都还没融化干净。殷玉荣倒不觉得冷,只要猪苗们好好的,她心里就踏实、暖和。
1979年出生的殷玉荣,是小岗村的养殖大户,2016年获评小岗村致富带头人。目前,殷玉荣的养殖场年出栏仔猪、肥猪共800头左右,2016年销售收入50余万。
“以前在外面打工时,看到村里人在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我便按耐不住回村创业的想法。”从学校出来后,殷玉荣就到县城打工了,她在水泥厂当过工人,也做过快递员,还跟丈夫一起跑过运输。“再说,看着家里那么多土地荒着,心里难受,就想做点事。”
做什么呢?“起初我的想法是觉得养猪简单,反正家里有地,修个猪圈,就开始养猪了。”2012年,殷玉荣的养猪场办起来了,但是打击也接踵而至。因为缺乏养殖专业技术,遇到小猪拉稀、口蹄疫、育苗注射等问题,殷玉荣就发慌,她不会打针呀。“那时候,我哥哥也养猪,会一点养殖技术。我就跟他学打针,但是学不好,一下子打折了十几个针头。”
殷玉荣吃了技术缺乏的亏,加上开始的几年市场行情不好,她的养猪场连亏三年。“那时候家里人都叫我‘败家女\’,养猪养的快把家赔掉了,强烈反对我继续养猪。”但是殷玉荣不甘心,她请求家人再给她一年试试,如果这一年再不行,她就从此放弃养猪创业的梦想。
此后的日子,殷玉荣更加勤奋学习养殖技术。“那时候,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把技术人员都问烦了。”2015年下半年,殷玉荣的养猪场开始赚钱了。虽然“第一桶金”只有三四万元,但足以让殷玉荣欣喜若狂。“那三四万元比三四十万元还重要,因为我养猪从来没有赚过钱呀!”2016年,随着市场行情的好转,殷玉荣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50万元。她终于在家乡创业成功,证明了自己。
现在,殷玉荣的养猪场已经有了稳定的客户,不愁销路。她自己也成了养猪技术员,经常帮助村民解决养殖问题。谈到未来的打算,她信心满满:“现在村里规划建新的养殖区,到时我也会搬过去,开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程夕兵和殷玉荣只是千千万万个中国新农民的缩影。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凭借智慧、勇气、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向土地要效益,发家致富。他们让“农民”二字不再只是一种身份,更成为一种时髦的职业。
采访中,程夕兵多次谈到自己最担心的是自然灾害,往往一遭灾,大半年的收入就没了。而殷玉荣也表露了自己对养殖技术的渴求。在家乡创业的农民有想法、有干劲,也有压力、有忧虑,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帮扶力度,解决他们创业守业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唤醒乡村活力,留住乡愁。(新华网安徽凤阳1月16日电)
新闻推荐
刘以林生活照□本报记者张瑜【艺术家名片】刘以林,安徽凤阳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创作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出版有诗集《自己的王》《大匠之歌》等六部,周游中国记《开车走中国...
凤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