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新思路 闯出脱贫新路 ——凤阳县板桥镇余湾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侧记

滁州日报 2017-08-04 07:55 大字

本报记者汪勇王晗笑

凤阳县板桥镇余湾村村民高万户,妻子患有尿毒症需要长期透析,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4月,他被安排在余湾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不久后申请了2万元扶贫小额信贷,租下两个大棚自己种起了茼蒿、西瓜,又承包了10亩鱼塘养鱼,由于缺乏经验,头一年没挣到多少钱,但高万户却干劲十足,“啥事没有个开头呢,能干起种养殖我已经很满足了。”

去年为啥能脱贫?高万户给登门采访的记者算了算,根据精准扶贫政策,妻子的医疗费基本报销不成问题,去年,家里入股村果蔬种植合作社,年底领到了1263元分红,还在合作社务工赚了2000元;村里为每个贫困户建设3千瓦户用光伏发电站,每年还能拿到光伏项目收益3000元左右。此外,自己一家4口都有低保,一个月就有1400元,再加上种养殖补贴和家里种的几亩地,零零总总一年下来赚了将近4万元。

村里的另一户王家胜家同样是因病致贫,家里仅有几亩田,种些水稻、玉米、花生等作物,家庭入不敷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王家胜想靠自己的劳动把日子过得红火起来。2016年,他起先在村合作社务工,后来琢磨着发展养殖,借钱买了鹅苗、鸡苗各100只,还在自家地里推了口5亩的鱼塘养龙虾,日子眼瞅着好起来。“精准扶贫政策真是好,去年我家不仅进行了危房改造,年底还能坐拿合作社分红和光伏项目收益。”王家胜脱了贫,如今他看起来格外神采奕奕。

在余湾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余湾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股东会决议文件,上面明明白白写着:“同意2016年度合作社的利润4.8万元按股进行分配,股东分红金额1263元……”作为板桥镇重点扶贫村,余湾村精准识别贫困户38户、134人。去年初,该村牵头成立果蔬种植合作社,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和镇政府配套10万元,建设了24个高标准塑料大棚,吸纳全村38户扶贫户成为会员,由“合作社+大户”负责日常管理,优先吸纳贫困户参加劳动生产,统一技术、管理、销售,有效防范了经营风险。资产变股金,贫困户变股东,去年底,村里每户贫困户都拿到1263元的利益分红。“创新思路,务求实效,让余湾村闯出了脱贫新路。”板桥镇余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郭军体介绍,余湾村也因此获得了“凤阳县2016年度脱贫攻坚优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荣誉称号。

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余湾村投入扶贫开发项目资金40余万元,投资建设60千瓦光伏电站,已并网发电。入股安徽绿立方绿化有限公司20万元,收入2.6万元。再加上大棚收益,2016年实现村集体收益10.5万元,顺利实现贫困村出列的目标。目前,该村继续利用整村推进项目资金30万元,再建一个光伏发电站,朝小康梦想不断迈进。

【记者手记】思路决定出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为摘“穷帽”,断“穷根”,余湾村大胆尝试,形成了一个可推广、可复制的资产收益扶贫的实践样本,为贫困地区脱贫提供了有益借鉴。去年,滁州市扶贫攻坚战役首战告捷,但摆在面前的脱贫任务仍然艰巨。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扶贫路子,因地因人施策,多为群众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精准扶贫的成效才能不断显现。

新闻推荐

把减税政策落实到位 ——凤阳县国税局提升纳税服务质量侧记

唐立祥张树虎为进一步加大为企业减负增效的力度,连日来,凤阳县国税局加强培训辅导、扩大宣传效应、提升纳税服务质量、抓实督查督办,为纳税人送上有内涵、有分量的减税红包。全方位强化培训,练好减税...

凤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