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飞入”寻常百姓家
[摘要]作为全国首批非遗,经过近年来不断推广和创新,逐渐从舞台艺术走进校园、广场乃至千家万户
“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上午8点50分大课间,凤阳县实验小学的操场上,225名小学生们左手持花鼓,右手拿双竹条,伴随着凤阳花鼓的曲调,小花鼓在手上打得像一朵朵绽放的花朵,韵味十足。
晚上7点,华灯初上,凤阳鼓楼广场上,一群身着民族风服装的奶奶辈,在凤阳花鼓曲调的伴奏声中,跳着独具地方色彩的凤阳花鼓健身操,是广场舞,也是地方独有的全民健身运动。
作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凤阳花鼓,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她从民间来,之后走上舞台,成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近年来,随着不断推广、创新和普及,从校园花鼓韵律操,到凤阳花鼓广场舞,凤阳花鼓又最终回归了民间,“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为凤阳实验小学学生跳凤阳花鼓韵律操。(资料图)
校园推广凤阳花鼓韵律操
4月12日上午,凤阳实验小学操场上,安徽首个“钱学森班”授牌仪式在这里举行。授牌之后,225名小小花鼓女穿着红蓝相间的演出服,在操场上共同跳起了凤阳花鼓校园韵律操:左手鼓,右手双竹条,时而聚在一起,时而分散开来,一组高来一组低,小小的花鼓像一朵朵花儿,在操场上绽放,整齐划一的敲击声、鼓声、音乐声飘过校园。
今年上四年级的程琢是这225名校园韵律操的表演者之一。从三年级起,她开始学习凤阳花鼓。没有舞蹈基础的她,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完全可以掌握这门舞蹈。“每天都会跳,特别好玩。”程琢笑着对记者说。
“凤阳花鼓传统动作有很多打法,不过为了便于孩子们跳,我们从中提炼了一些动作,根据孩子的特点,融入体育的动作,结合韵律,进行重新编排成韵律操,既容易跳,又有校园特色。”葛强凤是凤阳实小的一名老师,是凤阳花鼓第四代传承人,也是校园花鼓推广人之一。本不会跳凤阳花鼓的她,与之结缘也是偶然。上学时,学校教师挑选10名学生参加一个关于凤阳花鼓的文艺汇演,她有幸被选中,并在当年的汇演中获得了一等奖。自此她便与凤阳花鼓结下了不解之缘。
毕业之后,她成了一名教师,一直从事凤阳花鼓的潜心研究,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推广校园花鼓。2007年她做了一个课题《凤阳花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同时编排了一套校园韵律操,当时集中培训了四五百名学生,手持花鼓,共跳花鼓操。2009年,凤阳花鼓开始在该校普及,当时跳花鼓的还仅限于女学生。2011年,凤阳花鼓校园推广力度加大。学校从三四五年级中共抽了100名学生,每天利用下午放学时间对他们进行培训,整整持续了一年。100名学生成为花鼓普及的先锋,带进了每个班,让校园里的每个学生以及全体老师都可以跳起凤阳花鼓,无论男女,无论老少。
现在,百年老校的凤阳实小及实小集团的几所学校课间操,都会跳5分钟的花鼓操。除了实小之外,凤阳部分幼儿园也来该校取经,部分乡镇已经开始在幼儿园里将凤阳花鼓韵律操作为早操进行推广。
花鼓广场舞成运动新形式
晚上6:40,细雨蒙蒙。凤阳县老体协一楼排练厅里,不时传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的节拍声。走进排练厅里,十几位妈妈辈、奶奶辈的人手持花鼓,正对着镜子练习舞蹈动作,相互间不时纠正各自的动作。记者发现,跳花鼓舞的人年龄都在60岁左右,但是舞起来的姿势却非常优美。
提起凤阳花鼓在老年人中的普及,带老年大学学生跳舞的熊观霞老师说,是从2007年开始的。2002年她开始学习凤阳花鼓,不过当时学的是专业的舞蹈动作,表演也多是在舞台上,不太适合老年人跳。2007年,她进入老年大学后,开始教老年人跳舞,并开始在广场舞中融入凤阳花鼓的元素。起初也只是个别的动作,后来渐渐编排出一套凤阳花鼓广场舞。“每天晚上7点到9点在晚练点鼓楼广场东南角,经常有我们老年大学的学生一起跳花鼓广场舞,”熊老师说,只要我们穿着统一服装跳起来,立即有很多人围过来驻足观看。
对于凤阳花鼓在老年人中的普及,熊观霞的观点是,不单纯只是练习一种舞蹈,而是老年人也会对美的舞蹈形式进行追求。在追求美的同时,凤阳花鼓广场舞已经名声大噪,每年都会有几次演出的机会,既有本地的演出,也有外地的邀请。老年人在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同时,还可以借助表演的机会到外地转转看看,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在去年参加的香港盛世中华舞蹈大赛中,平均年龄在60岁的奶奶辈花鼓女表演的凤阳花鼓一举获得了金奖。“马上又要受邀去陕西比赛,”熊观霞笑着说。
舞台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艺术来源于生活。凤阳花鼓之所以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与其从群众中来不无关系。凤阳花鼓是根植于民间,集歌、舞、演奏、表演于一体的古老艺术瑰宝。600多年前,凤阳花鼓是一种民间表演形式,以夫妻、母女、兄妹、姑嫂结对表演一鼓一锣,故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等。经过600多年的沿袭和创新,凤阳花鼓成为了一种舞台艺术。2006年,凤阳花鼓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性入驻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凤阳县被定为凤阳花鼓省级传习基地,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为了保护这一文化瑰宝,凤阳县一方面抓传承基地建设,在该县中小学和幼儿园先后建立1个省级、3个市级和31个县级非遗传习基地,让凤阳花鼓后继有人。同时,积极支持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等高校申报省级教育非遗基地,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传承凤阳花鼓。另一方面发展培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5人,市级传承人15人,县级传承人100余人。
肖庆红是凤阳县文化馆副馆长,是15个凤阳花鼓市级传承人之一。34年里立足自己岗位,从事凤阳花鼓的表演、创作、传承、创新,对于凤阳花鼓的普及,肖庆红认为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这种戏曲舞蹈形式起源于民间,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因此,在校园韵律操、花鼓广场舞的基础上,2014年起,凤阳花鼓正在开始走进大街小巷。
“无论是校园,还是广场,凤阳花鼓传承人们针对不同人群,编排不同的舞蹈形式,既保留其原汁原味,又简化动作,易学易跳,既有美感,又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她说,过去提起凤阳花鼓,给人们的感受总是妻离子散、凄苦悲凉,而现在的凤阳花鼓节目则给人以清新淡雅、柔和飘逸、幸福安详的感觉,凤阳花鼓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散发泥土气息的同时,正在走向更为宽广和丰富的艺术领域。同时随着不断地普及推广,凤阳花鼓也将成为独具地方色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
(记者王琼 束舒娅)
肖庆红(右)传承凤阳花鼓。(资料图)
《中国梦·新花鼓》mv片段。(资料图)
新闻推荐
凤阳开展农家书屋经典诵读活动
凤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