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挖掘增收潜力让“钱袋子”更鼓
本报记者 郑莉
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
“原来做厨师,每月工资五六千元,现在改行做水果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有几百位顾客,一天下来能赚千把块钱,少的时候也能赚两三百元。”在合肥屯溪路摆摊的水果零售商朱老板告诉记者,一年下来,平均每个月净收入2万元左右,除了供一家四口正常开销外,每月还能结余万元左右。
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经济发展迅速,就业充分,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省发改委就业和社会保障处处长焦山斌告诉记者,从城镇看,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支柱,—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均超过六成,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营净收入增长明显,财产净收入增长最快。从农村看,—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两项占可支配收入比重接近八成,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十二五”以来,随着经济下行、增速放缓,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同步呈现逐渐放缓、缓中趋稳的态势。“然而,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焦山斌介绍,与GDP增速比较,“十二五”时期安徽省GDP年均增长.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高于GDP增速0.8和2.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
与全国居民收入的差距缩小,但增收的体制机制障碍尚待破除
“甜叶菊年产量大约有十几万斤,一家四口年收入大概有万元。 ”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杨玉兵把甜叶菊专业合作社经营得红红火火。
“从统计数据来看,近年来安徽省城乡、行业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焦山斌分析,按可比口径测算,过去几年安徽省城乡收入比由2.下降到2.,较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协调性较好。不过,尽管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缩小,但仍未达到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之间不同步、不平衡问题突出。 ”
当前,安徽省城镇居民.8%的收入来自工资。农村居民一半左右的纯收入来自农业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份额仅为1.5%,非农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收入整体的贡献率偏低,没有对农民收入形成足够的拉动。
“促进居民增收体制机制还存在诸多障碍。拿城镇重点群体方面来说,比如技能人才薪酬机制不合理,缺乏职业上升通道,难以形成多劳多得、技高者多的分配格局等。还有诸如面向小微创业者的激励政策还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政府帮扶化解小微创业风险的服务不够;市场经营环境不健全,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难以有效激发等。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农村居民方面,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农民增收制约较大;农业补贴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仍不完善,造成城乡二元分割,不利于农民增收等。
壮大增收的经济基础,强化收入分配政策激励导向
“创业初期从事电脑零售业,后来抓住机遇转型,开拓了网络工程业务,目前经营收入1年能达到万元左右。”从合肥一家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吕先生的创业之路已经越走越顺畅,如今在合肥黄金广场有一家个体经营部和一家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力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综合人均)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到年达到元,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提高。城镇就业规模逐步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格局逐步优化,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近年来,安徽省突出实施就业提升、创业富民、民生普惠、财富增值等工程,为城乡居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保障。“我们将瞄准重点着力突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调转促\’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壮大安徽省居民增收的经济基础。”焦山斌表示,同时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持续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收入分配政策激励导向,通过激励重点群体,不断激发和带动城乡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此外,建立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等。 ”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周连山本报通讯员陈友田赵文君“在各级帮扶干部的支持下,我家今年葡萄收入将近2万元,加上养鸡和光伏发电的收入,一年时间就实现了脱贫。”10月10日,在凤阳县总铺镇姜庙村,贫困户胡贤兵一...
凤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凤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