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秋种水平,提高种植效益,就能下好“先手棋”,为全年稳粮促增收赢得主动——从“种足种满”到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 史力 何珂
一边是租金下跌,土地不再是“香饽饽”;一边是租金看涨,土地紧俏——
调结构前提是稳定粮食生产,特别是优势产区要立足粮食生产,在调优粮食品种结构上下功夫
秋种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起点。
10月13日,天色阴沉,雨势时大时小,记者驱车来到霍邱县新店镇。在双塔村,村民时培桂家门口堆满了杂草,雨水冲刷下显得翠绿喜人。 “这不是喂牛的,是稻田养虾用的‘虾草\’。 ”时培桂告诉记者,过去一年就种一季稻,冬天田都荒着。现在稻虾轮作,放养一季虾最少捕200多斤,赚2000多块钱是肯定的。
稻田里为何养起了龙虾?在一块稻田边,霍邱县农委副主任蒋大友冒着细雨跟记者算了一笔账:霍邱水田多,种麦子产量低,很多人收了稻后干脆撂荒,形成很多冬闲田。稻虾轮作恰好可以把冬闲田利用起来,秋天收了稻放虾苗,到第二年五六月份捕捞,正好接上水稻茬口。
“这么一轮作,亩均效益净增上千元。 ”蒋大友说,新店镇12万亩稻田中搞稻虾轮作的已有近5万亩。
“往年抓秋种主要确保种得上、种得好。现在要把结构‘顶\’前头,把种什么安排好。 ”采访中,蒋大友不断向记者强调,预计今年全县稻虾轮作达8万亩,水稻+红花草轮作10万亩,莲藕和中药材5万亩。
同样,在萧县、凤阳等地采访,记者发现各地都将调结构摆上突出位置,这既是农业发展规律使然,更有种田效益下降的现实压力。
10月11日,记者来到萧县杨楼镇的安徽汇福源农业公司基地,公司负责人陈军带着记者看小麦播种,巧遇董楼村村民黄庆峰。路边上,黄庆峰就要把地流转给陈军:
“你看我家叔那几亩地包给你吧,租金能给多少? ”
“租金最多一亩地五六百块钱。 ”
“过去800元一亩也租不到地呀!”黄庆峰掉头跟记者说。
从“租不到”到“降租求承包”,不过短短一两年时间,个中原因正是种粮效益的变化。宿州市农委副主任赵晓春告诉记者,由于年景不好,加上粮食价格下跌,这两年大户普遍不赚钱,退租现象增多,“必须在结构调整上动脑筋,提高效益”。
为此,秋种中宿州提出调整生产布局,统筹粮经饲协调发展,开展生态型复合种植,推广多熟高效生产模式,并扩大种植苜蓿等优质牧草。
在霍邱县三流乡老集村,记者见到50多岁的耿良虎。早年他在江苏学龙虾养殖技术,2012年回老家第一个搞稻田养虾。 “刚从别人手里转包了300亩地,原来租金一亩400元,我给他630元。 ”耿良虎说,现在这一带适合稻虾轮作的田不好租,租金蹭蹭地涨!
一边是租金下跌,土地不再是“香饽饽”;一边则租金看涨,土地紧俏,显示调结构的巨大威力。秋种中,安徽省将调结构放在突出位置。 “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统筹粮经饲发展,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9月底在太和召开的全省秋种现场会明确要求,推进农业区域布局、品质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
采访中记者看到,各地积极推广水稻+设施番茄、小麦+瓜菜等粮经高效集约耕作模式,沿淮、沿江县市利用冬闲田发展反季节设施蔬菜、马铃薯。一些地方实行种地养地相结合,发展“粮食+绿肥”等生态友好型生产模式。
但记者也发现,传统粮食主产区在调结构上较难迈开步子。在萧县,不少种粮大户表示秋种除了麦子,可选择的很少。 “经济作物只能作为点缀,不可能大面积发展。 ”陈军表示。
这种情况在阜阳、宿州、亳州等小麦主产区普遍存在。对此,安徽省也强调,调结构的前提是稳定粮食生产,特别是优势产区要立足粮食生产,着力在调优粮食品种结构上下功夫,打造皖北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加工转化聚集区。 “要突出推广抗耐赤霉病、抗穗发芽能力强的小麦品种。 ”全省秋种现场会强调。在宿州市,秋种中力推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以新品种促进绿色增产。
记者还发现,对调结构依靠谁来调这个问题,各地渐渐有了明确答案。“过去搞过行政命令,千家万户农民一起上,实践证明行不通。”赵晓春说,调结构就要依靠大户,辐射带动普通农民。农业部门只要抓住大户,搞好服务,事半功倍。
实践的确如此,记者在霍邱、凤阳和萧县,发现不管是稻虾轮作、稻藕轮作,还是发展精品瓜果蔬菜,或者推广新品种,都是大户、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打头阵。
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透支利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
实施绿色增产攻关,农机农艺相结合,提升秋种质量,做好粮食生产“加减法”
10月中旬,宿州的秋种已经过半。广袤的田野里,不见农民弯腰播种,只闻机声隆隆。
在萧县白土镇费村的农田里,本该下田播种的农民朱跃背着手,和几个乡亲一边看一遍啧啧赞叹。 “现在种田越来越轻松! ”朱跃笑着说,村里统一买种、统一播种,机械化作业,1亩地半个小时就播种完了。
“这里土质好,一亩地只需要不到20斤出头的种子。 ”机手洪光停下机械介绍道,“现在都精量播种,高产麦田播量在10公斤左右,地力较差、让茬偏迟的地块要科学合理调整播量。 ”
在洪光的播种机内,记者看到种子并非常规的小麦色,而是红色。“今年小麦都进行了种子包衣。”费村村文书安中亮说,“这是将病虫害防控关口前移,从源头进行控制。可别小看这个种子包衣,可以有效防控赤霉病。 ”
农机农艺相结合,成为今年秋种的一大亮点。
在朱跃家的耕地上,一边播种机在作业,另一边深松机也在忙着。 “这就是俺家的地,今年村里统一安排了土壤深松。 ”朱跃说。
深耕深松让土地“深呼吸”。萧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朱克响踩了一脚耕地,地上立马陷进去了半脚深。朱克响说,常年旋耕,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地面20公分以下土质偏硬,农作物的根扎不下去,“深耕松耕、精细整地,改善了土壤墒情,提高了保墒保肥能力”。今年全省土地深松面积达667万亩。
今年秋种各地推广机械深耕、秸秆还田、旋耕镇压等技术,推行畦田化和预留机械化作业操作,全面提升整地质量。 ”宿州市农委种植业局局长曾庆芳介绍,全市绿色增产示范片、示范村和示范家庭农场各8个。
像宿州一样,今年全省继续建设200个左右小麦绿色增产示范片、示范村和示范家庭农场,创建一批小麦和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打造绿色增产先行区,做好“加减法”。
绿色增产,关键是增产动力从物化投入向现代科技转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地要求示范点着重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精细整地、精量播种、科学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
“播种只是第一步,后期施肥要因地制宜制定施肥方案,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喷施微肥等技术措施。比如,俺们这边有些沙地,后期保水保肥能力差,以前大家都是把肥料‘一炮轰\’,肥料用得多,效果还不好。 ”朱克响说,现在讲究科学配方施肥,这样的沙土地就得分段施肥、氮肥后移,才能有效果,一般能增产近100斤/亩。
绿色增产模式的好处还在于节本。 “以前俺们1亩地要用30多斤的种子,采用精量播种之后只需要20斤出头,1亩地节约大概20多块钱;配方施肥之后,1亩地也能节约10%的肥料,大概十几块钱。上千亩地一算,节本增效就很显著。 ”陈军说。
“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透支利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要统筹相关资金,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参与绿色增产;另一方面,企业也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在市场和政府的双轮驱动下,最大程度实现农业生产既环境友好,又节本增效。 ”曾庆芳表示。
从“农民种什么,企业就收什么”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组织农民种什么”——
龙头企业根据消费导向开出品种品质需求“菜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按照“菜单”生产
10月20日,秋雨绵绵,在凤阳县临淮关镇,穿着卡其色夹克的高堂站在门前,不时望望天空,“放晴了才好秋种。 ”
“今年1400亩耕地计划全种中高筋小麦。去年只种了不到500亩。 ”高堂说。今年为啥都种中高筋品种呢?原来,高堂负责的凯祥家庭农场成为了粮食产业联合体中的一员,“今秋种什么,联合体内的龙头企业说了算”。
“我们说了不算,市场说了算。 ”高堂所说的龙头企业是安徽省凤宝粮油公司。公司负责人潘苗告诉记者,以前人们吃面食不讲究,填饱肚子就可以,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对面粉的要求也增多。“中高筋小麦加工后的面粉口感好,需求量大。 ”
龙头企业根据消费导向开出品种品质需求 “菜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按照“菜单”生产。秋种,不仅要顾好一亩三分地,更要对接好市场。今年秋种,安徽省首次明确要求在41个县市区发展品种小麦,总面积530万亩,核心要求就是“立足消费导向,提高粮食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表示,发展品牌小麦,就是要让龙头企业带着家庭农场,生产市场需要的小麦,利用品牌和加工能力产生“溢价”,提升效益。
萧县是小麦优势产区,由于地处安徽最北端,这里秋种进行得早。 10月11日记者到来时,不少田地已深松播种完毕,辽阔的平原呈现迷人的深褐色。
在萧县杨楼镇,汇福源公司的2000亩的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一望无际,田里不时传来播种机的轰鸣声。“公司流转了1000亩耕地,又托管了3000亩地,今秋小麦品种都按照皖王集团需求选择。 ”陈军说,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订单农业,确定产需品种和数量,再播种。
从“农民种什么,企业就得收什么”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组织农民种什么”,不仅不愁销路了,而且让优质优价成为可能。
“按订单生产,优质小麦价格比一般小麦售价高出10%以上。 ”陈军说。 “以前卖给小面粉厂,钱很难收回来,现在卖给大企业当场拿到钱,而且优质优价。 ”高堂说。
“我们与11个家庭农场、合作社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公司发展得好、品牌溢价能力强,从他们那里收购的原材料自然优质优价。 ”站在办公楼的二楼走廊上,潘苗指着远处的空地介绍,右边打算建立意大利面加工区,后面建专用粉加工区,发展精深加工,打造“皖字号”粮油品牌。以饺子粉为例,品牌产品批发价能卖上82元/包,其他企业的售价只有78元/包左右,以每天销售200吨来算,1吨有40包,1天就比其他企业多赚3万多元。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品牌和质量不统一,不利于企业树品牌、扩大市场。因此也就出现农民小麦卖不掉,而企业收不到理想的粮食。品牌粮食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凤阳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优质麦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有时候粮食经纪人拉过来的小麦可能品种多样、质量参差不齐。 ”潘苗说,今年尝试粮食联合体也是希望能够解决原粮标准化问题。
提供优质良种、全程跟踪指导服务、收购价格按期货随行就市……为确保品牌粮食生产标准化,亳州市丰瑞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内龙头企业与51家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共落实订单种植优质强筋小麦64730亩。
不管是调结构,还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都离不开市场信息、销售对接等服务——
增强农技服务能力,强化技术指导和引导示范,推动现代农业新理念、新举措落地
在三流乡老集村采访时,天空一直飘着细雨,但车窗外稻田里不时闪过劳作的农民。三流乡农技站站长崔传兵告诉记者,眼下正是栽草放虾苗的好时节,“赚钱的示范效应非常强,农民都比着干。 ”
“都说老集村人懒,天天打麻将。你看现在可有打的?都在养虾!”耿良虎说,过去收了稻子田就荒着,不打麻将干什么?种麦子最多赚一二百元,想弄个经济作物也没有门路、技术。 “只要有人带,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高的很! ”
老集村的新气象说明,不管是农业调结构,还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都离不开市场信息、销售对接、技术等方面的服务,现代农业必须有人“带着农民干”。
秋种中,各地开展精准联系服务和融合服务,对新型经营主体和联合体实行联系帮扶,强化农机农艺结合和节肥、节药、节水等技术培训。推动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融合,支持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病虫统防统治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
以水稻插秧为例,采访中金彪告诉记者,直播水稻杂草特别多,要大量使用除草剂,一亩地成本要60元上下,而且造成污染,“地都打得泛白”。而机插秧稻田草就少,可以减少除草剂使用。这就要求多搞育秧工厂,大力发展机插秧的社会化服务。
采访中,不少地方农业干部认为,当前农业生产越来越强调质量,要求调优结构,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绿色生产技术,强化农技农艺结合等,这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出了变革要求。新理念、新举措落地,广大农技人员必须增强服务能力。
在老集村耿良虎家,县农委的几位专家、镇里的负责人摆起了龙门阵。“这些草刚从江苏拉来,养龙虾的多了,抢手得很。 ”耿良虎指出门口小山一样的“虾草”说,农民不仅来买草,遇到技术难题他还要跟着下田去指导,明年还准备试验种“虾草”,就不用去外地买了。显然,在耿良虎的带动下,稻田养虾正成为当地蓬勃兴起的一个新产业。
“可有什么技术上的难题? ”三流乡农技站站长崔传兵问。 “插秧能再往后延迟一个月就更好了,一亩龙虾能多卖1000块钱! ”耿良虎说。话音未落,崔传兵表示在别的村试种的一个新品种,插秧可以推迟到6月底,“明年就在你这里试! ”“那你可要全程服务我! ”耿良虎眉开眼笑地提要求。崔传兵也是快人快语:没问题,那你也要示范带动全乡农民搞!
眼看着新品种“合同”要落地,县种植业局副局长姚骏按捺住高兴提醒耿良虎:你要先小面积试验,看看是不是影响水稻产量,算算生产成本,效果好再推开,“有问题也可以来县里找我。 ”临走时,姚骏装了一塑料袋“虾草”,“带回去研究研究,看适不适合本地种。 ”
据介绍,目前,全省有近万名农技人员奔波在田间地头,服务秋种。不少乡镇通过现场会的形式,直观地向农民展示新机具、新技术,效果突出。不过,服务不到位、不对路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主要是因为农技服务力量仍然比较薄弱,越是发展现代农业越是对服务能力提出高要求。 “全县目前有100多名农技员,农忙时全部扑在田头也难以满足需要。 ”朱克响说。
提高服务效果,还要研究新型主体发展中的新需要。不少大户都表示,发展生产突出难题一个是资金周转不畅,一个是用地难带来的仓储和烘干设施建设跟不上。“去年调结构搞了一部分鲜食玉米,确实效益不错,但不能多搞。”陈军对记者说,主要因为鲜食玉米收获期短,很快就变老不能食用,种多了必须搞冷冻仓储,既要大笔资金,也需要申请用地指标,难度很大。
采访中,大户和基层农业干部反映,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的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但在烘干和仓储环节的短板日益突出。“这都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影响粮食生产效益提高。”赵晓春表示,如何尽早优化相应政策予以化解,考验相关部门智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连山通讯员韩延龙)日前,凤阳县在小岗村举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放仪式。小岗村村民严金昌、关友江共获得凤阳县农商银行的万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此举标志着该县农...
凤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