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浩气岗上行遗风惠民生——写在沈浩同志逝世五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武华峰刘艳灵侯磊

拂晓报 2014-11-06 22:01 大字

本报记者在观看沈浩同志日记摘抄。 本报记者 武正润 摄小岗村现代农业组培中心科技人员在观察蓝莓生长情况。凤阳金小岗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300亩,已投资1.5亿元建起集农业科技研发、工厂化育苗、标准化果树生产及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本报记者 武正润 摄

今天是沈浩同志离开我们5周年的日子。5年前的今天,省财政厅选派干部、时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的沈浩,在小岗任职的第六年,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

皖北宿州痛失爱子,凤阳古邑浩气长留。沈浩,这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用生命诠释了为民、务实、清廉。

5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倏忽而逝;但沈浩逝世后的5年里,其遗志生根存续,放射出恒久璀璨的动人光辉。

从宿州萧县孙秦庄村,到凤阳县小岗村,240公里,往返一趟,行程近一天;两地民心一线牵,虽时过境迁,对沈浩的怀念追思,仍悠悠不能断绝。

10月24日,怀着对沈浩逝世五周年的深情追忆,记者再次走访小岗村,探寻五年来,沈浩遗志的继承和实现。

永不忘却的怀念

沈浩音容今犹在

走进小岗,一股新农村的现代化气息便扑面而来:马路两边大多是企业和鳞次栉比的楼房,偶尔能看到少许整齐划一的农田。迎着太阳披晨露,车子在四车道的柏油路上疾驰。沿改革大道驱车前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招牌赫然入目,给人一个厚重的提醒:这就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70年代末,那张有18个红手印的“生死契约”书即在此签订。

没有了崎岖的道路,没有了破旧的房屋。一路走来,沈浩故居、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大包干纪念馆、小岗幼儿园、小岗敬老院、健康产业园、沈浩墓一一掠过眼前,如今的小岗村正向世人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容颜。

无需导游介绍,单看这环绕村庄的“沈浩制造”和“小岗品牌”,就已表明了小岗人对沈浩永不忘却的怀念。得知记者一行来自沈浩的老家宿州,“沈书记老家来人了”的消息,竟让小岗村民重燃兴奋,激动不已,平静的村庄一时热闹起来,关于沈浩的点滴又在他们脑海中清晰地浮现。

“沈浩走了,但我又时常感到他还在我们身边,风风火火,大大咧咧,跟群众打成一片,还就像在昨天……”据大包干带头人之一、村民严立华回忆,沈浩刚来时“势单力薄”,想干事就发动村里有威望的村两委成员和大包干带头人,早一趟晚一趟,软磨硬泡,号召铺路、建馆、招商。如今,这些情形还历历在目。

“沈书记对自己粗粗拉拉,对村民心细如发。人家是有困难,找警察,我们是有困难,找沈浩,村民找他办事,他从来没二话……”第一个发现沈浩去世的杜永兰老人,时隔5年提起沈书记,依然泪盈于睫,忍不住哽咽。

在曾经是村里唯一的讨饭户殷广勇看来,沈浩似乎从来没有离开。“沈浩是我最亲的人,没有沈浩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现在不光住进了楼房、能吃饱饭,有工作以来手里还余了两万块钱……”殷广勇现在是小岗的一名环卫工,每天打扫村庄,还有沈浩墓,他感觉每一处都留存有沈浩的身影。

“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觉得沈浩精神就是‘为民务实清廉\’的最好诠释!”跟随沈浩工作的前任村委会主任关友江一语中的。

(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向生育关怀对象送祝福张孝成等参加慰问

本报讯  新春佳节来临之际,2月9日下午,带着诚挚的新春祝福,市委副书记张孝成,市委常委、埇桥区委书记孙勇,副市长吕剑等先后深入到埇桥区西二铺乡二铺村、埇桥街道...

凤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