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岭”上邂逅一群“80后”回乡人
○朱培向记者介绍瓜蒌产业的状况
■体验记者: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余佼佼
■体验地:长丰县杜集镇义合村
“分水岭,水道窄,淘尽辛酸水不来……”这曾是长丰县杜集镇一度流传的顺口溜。长丰县杜集镇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势高、水路长,缺水易旱。而义合村,号称长丰县的“摩天岭”,偏远、干旱、缺水,使得这里的经济相对落后。
一直以来,义合村村民们主要以小麦、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导产业。但是近年来在村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下村民们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已发展薄壳山核桃、稻虾共养等特色产业,通过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让广大村民看到了希望。
一个“摩天岭”整村全面脱贫,这个452户总人口1892人的村子得益于一群80后年轻人回乡,带领一村人脱贫致富。近日,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以“一日村支书”的身份来到义合村,和这群年轻人一起,感受村子的发展变化。
【初到义合村 邂逅一群80后村干部】
地点:义合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扶贫户家
早上7点半出发,驱车1个半小时到了这个长丰、定远、肥东三县交界的村子,“一日村支书”的体验从长丰县杜集镇义合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始。
义合村档案显示,全村452户人口1892人的村子就有贫困户69户173人,陆陆续续一直到2016年,54户115人脱贫,整村全面扔掉“贫困村”的帽子。
今年75岁的桂金友因病致贫,自己有心脏病、高血压,妻子今年4月份因肠炎在合肥做手术花了六七万。老人告诉记者,得益于脱贫不脱政策,医疗帮扶帮了他很大忙,没花多少钱就治好了妻子的病。村里还帮他装上了光伏发电,每年也有近万收益可以拿。
这些变化的背后,与一群“80后”有关。当人们都从乡村奔向城市时,长丰县杜集镇义合村党总支书记朱培却从都市回到了家乡创业。
1988年出生的朱培就是本村人。2010年,从安徽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朱培打过工、创过业,后来在合肥市区创办了一家灯具装饰公司,年收入几十万元,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16年,应杜集镇党委、政府邀请,朱培回乡二次创业,并被推选为义合村党总支书记。
“回乡不是真的做官,28岁回来,面对的工作千头万绪,和村民打交道,大家很容易把你当小孩看。”朱培告诉记者,当时也很动摇,在合肥有房有事业,老婆孩子也都在那里,回到农村,完全是人生的转折。“以前父亲是老村长,知道农村工作不好做,回家的归属感和自己对基层工作的天然感情,还是选择了扎根基层。”
一开始回乡,朱培就遇到了最大的拦路虎,很多人不认识,对年轻人也是不认可。朱培只好将每家每户的户籍拉出来一个个熟悉。如今他已经对村子每一户的情况都非常了解,而且做到了3年零上访。
“现在新时代农村工作和父亲当村长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在工作经验不足、村民不认可的情况下,首先要做的是经常入户走访,和别人拉家常、和群众打交道。”朱培有一本工作日志,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每天7点多到村,晚上9点多回家是常事,周末还会在下面跑。新农村工作,扶贫、人居环境整治等每件工作都非常系统、细致,从前期任务到落实、检查、回头看,工作量很大。
义合村6名在职干部中,包括朱培在内,其余陈洁、陈春亮、朱立飞都是80后,可谓杜集最年轻的村干部团队。他们以前在外地都有事业,有的做房产、有的是老师,还有的是工程小老板,打破了年轻人做不好基层工作的说法,扎根义合村。
“我们都是有初心的人,以前向‘钱’看,现在向‘前’看,帮老百姓干事和在外面做事完全不一样,但是我们从不后悔。”陈洁负责报账、农业和民政。
【土地增减挂让村民住上新房子】
地点:张岗村庄
张岗村庄离义合村党群服务中心不远,这里一些老屋正在拆迁,原地也将规划106亩容纳200多户居民的统一“小别墅”。
当天朱应如家房子要拆除,已经搬迁的他赶了回来。村主干道两边挖掘机不时地发出轰隆隆声。屋后的几棵柿子树已经满树通红,非常好看。
“老房子拆迁赔偿了一些钱,新建房子也会补贴一些,自己花不了多少钱。现在整个村子整体盖房,原来的田地还归我所有,新的地方每家分4分地,我非常支持。”朱应如是村里的贫困户,以前的老瓦房住了十几年,20天前刚搬走,现在就等着村子统一盖2层小别墅了。
据了解,义合村2019年土地增减挂项目,把南部的8个村民组288户900余人进行拆迁,实施集中安置到村主干道附近的张岗村庄。
“整个新建的居民区都将实行绿化、亮化,通自来水,实现污水统一处理。”朱培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申报通过增减挂项目将义合村南部:义前、义后、东上、西上、大户、小户、张东、张西等八个村民组进行集中统一安置,让广大的村民不仅能够充分享受公共资源,同时也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以前不少村民住得偏远,而且房子很老,这次增减挂项目,当地村民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
【特色产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地点:草莓基地、山核桃种植园、瓜蒌基地
村里的草莓基地、山核桃种植园和瓜蒌基地都面临缺水干旱的问题,忙着带记者去了张岗村庄后,朱培赶紧回镇子参加抗旱工作会议。
60亩的草莓基地被4户人家承包,土地流转每亩600元。一个月前种下的“红颜”品种草莓苗,有的已经开始开花了,预计再过半个月就要上市了,尤其是春节前后价格最好的时候会集中供应市场。
杨吉勤是承包户之一,以前在肥西种过8年草莓,他告诉记者,上半年大棚种了十几亩小香瓜,今年价格不错,销量也好,一亩收入在1万元左右。现在草莓面临的问题就是缺水,尽管每棵草莓苗下面都设置了自动喷淋系统,但是旁边河塘干涸缺水,导致不少苗都干死了。
“一开始找了很多方法,林下食用菌、黄金梨等等都尝试了,但都不太行,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就决定搞瓜蒌。一开始大家都是不信任的,觉得种山核桃和瓜蒌怎么可能赚钱,我只好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当地特色农业产业。
说干就干,朱培流转了30亩土地,开始引种瓜蒌,通过夜以继日的自学和多方拜师求教,首次栽植获得成功。为让更多的农户懂得种植技术,朱培吸纳了周边农户和贫困户进基地务工,手把手教他们学技术,并成立家庭农场,扩大种植面积,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2017年初,朱培发动乡亲们实施稻虾共养及薄壳山核桃项目,其中稻虾共养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而薄壳山核桃连续栽种500亩以后,由于前期投资过大,收益时间过长,遭遇了发展瓶颈。
朱培开动脑筋,通过多处走访和咨询,联系海南的一家农业发展公司,引导乡亲们在核桃林下种青豆,实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到了收获时节,除了山核桃本身固有的资产以外,林间套种的青豆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农作物的收益。
这些适合义合村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模式给村民带来了收益。据介绍,以瓜蒌子为例,第一年投入高一些,栽种一年可以管五年,每亩纯收益可以达到五千块。
目前,义合村已发展薄壳山核桃1000亩以上,稻虾共养800亩以上,林下养蚯蚓180亩.特色瓜蒌220亩等,申报了市级示范标准的65亩钢架大棚项目发展草莓,通过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让广大村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摩天岭”用上了自来水】
地点:村民桂云江家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脑海里的农村总是一幅山清水秀的画面。下午,从镇里开会回来的朱培告诉我,水,一直是义合村的难题,目前抗旱是村里的重头工作。
80岁的桂云江最近很高兴,除了用上了政府统一盖的新水厕外,也结束了一辈子吃井水的历史,打开水龙头就是自来水,热水器也用上了。回忆起旱年“讨水”,桂云江印象很深,每天天一亮,男男女女拉着平板车,车上装着盛水袋子,一路向东,去十多公里外的定远县吴圩镇拉井水,拉回来的水可宝贝了,先是淘米洗菜,再去喂猪喂鸡。
“这几年,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打了深水井,但是水质差,水垢大,群众早就期盼能喝上自来水了。”村党支部书记朱培坦言。
今年夏天,义合村和长丰县供水部门一起,开启了“摩天岭上送甘泉”工程,让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
“以前用井水做饭还要将水进行沉淀。遇到干旱时,不仅庄稼种不上,全家人吃水也极为困难。”桂云江说,有了自来水,儿子们帮他安上了热水器,一打开就能洗,太方便了。
不光自来水,朱培还带着乡亲们搞起了环境大整治,清扫村庄道路和清理村庄垃圾,18个村民组整体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余佼佼/文 李福凯/图
记者手记
“在某个角落做贡献”
的梦想光荣可敬
“我的梦想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变,为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基层,在某个角落做些实实在在的贡献。”2016年8月起,朱培回村做了一名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上任以来每天早出晚归,为村里的大小事务奔波忙碌。
在别人都是从农村往城里跑的时候,朱培反而在事业发展劲头正足的时候回到了农村。 当朱培告诉我这句话的时候,我在想,如果让我再回到农村,愿不愿意像朱培这样扎根基层干下去?
我的答案是不会,同为同龄人,我没有扔下现在所拥有一切的勇气,也没有迎接农村千头万绪工作的魄力。
眼前的朱培,已经是一个老练的村干部。朱培说,合肥的房子租出去很久了,也很久没有回合肥了。放弃在合肥的事业回到农村,是需要相当大勇气的。种瓜蒌,村民不配合,种山核桃,村民不相信。村民们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农作物为生,为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朱培开始了各种尝试。
而结果也是令人欣喜的,其他几名同事在他的感召下也回到了农村,朱培还获得了2019年“合肥青年五四奖章”。而朱培那“在某个角落做贡献”的梦想在我眼中,如此可敬。
新闻推荐
晨刊讯日前,在定远县开展的“警察公共关系月”活动中,当地交警部门大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营造浓厚的文明交通舆论氛围。其中...
定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定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